
肜祭之日。《書·高宗肜日》:“ 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孔穎達 疏:“ 高宗 既祭 成湯 ,肜祭之日,於是有雊鳴之雉,在於鼎耳。”
“肜日”是古代祭祀相關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肜日(拼音:róng rì)指商代在正式祭祀次日再次舉行的祭祀活動,即“肜祭之日”。這一名稱源于商周時期對次日祭祀的不同稱呼:商代稱“肜”,周代則稱“繹”。
肜日(róng rì)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為⺼(月)和日,筆畫總數為13。這個詞的拆分部首表明它與時間和日期有關。
肜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語中,肜(róng)意為養育,日(rì)表示時間,日期。肜日的意思是養育一日,也可以理解為一天中的時間或日期。
在繁體字中,肜日的寫法為肜日。
古代漢字寫法中,肜的寫法有所變化,常用的寫法為⺤舊字形。而日字的古代寫法類似于⺻,表示太陽的形狀。
以下是肜日這個詞的一些例句:
1. 肜日衣食,珍惜每一天。
2. 他每天都會在肜日休息時來看望父母。
下面是一些與肜日相關的詞彙:
組詞:日夜、日曆、光日、攝氏度。
近義詞:日子、日期、時間。
反義詞:夜晚、黃昏、期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