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心滅質的意思、溺心滅質的詳細解釋
溺心滅質的解釋
謂淹沒天然的心性,掩蓋純樸的本質。語本《莊子·繕性》:“文滅質,博溺心。” 明 唐順之 《與莫子良主事》:“僕之馳騖於博雜也久矣。近稍知向裡,自悟溺心滅質之為病。乃欲發憤而刊落之,然亦自悔其歲月之晚矣。”
詞語分解
- 溺心的解釋 .沉溺心靈。《莊子·繕性》:“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於紅紫。”.潛沉心志。 明
- 質的解釋 質 (質) ì 本體,本性:物質。流質(流動的不是固體的東西)。實質。質言(實言)。沙質。本質。質點。品質。性質。素質。資質。 樸素,單純:質樸。質直。 問明,辨别,責問:質疑。質問。質詢。對質。 抵
專業解析
“溺心滅質”出自《莊子·繕性》,指人因過度沉溺于外物而喪失本真心性。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該成語由“溺心”和“滅質”兩部分構成:
- 溺心:本義為“沉沒心靈”,引申為沉迷于物欲或私念,導緻心智蒙蔽。《漢語大詞典》指出“溺”含“沉迷不悟”之義。
- 滅質:“質”指人的天然本性,“滅質”即喪失淳樸本質。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滅”在此表“消亡”,“質”作“禀性”解。
綜合而言,此成語批判因過度追求外物而扭曲人性,強調道家“返璞歸真”思想。其典故可追溯至《莊子》“文滅質,博溺心”的哲學批判,反映對人為矯飾的否定。
網絡擴展解釋
“溺心滅質”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莊子·繕性》,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讀音:nì xīn miè zhì
釋義:指人的天然心性和純樸本質被外物淹沒或掩蓋,常用于形容因過度追求繁複修飾(如文采、博學等)而喪失本真。
二、出處與背景
- 原文:“文滅質,博溺心”(《莊子·繕性》),意為過多的文飾會破壞本質,廣博的知識可能淹沒本心。
- 引申:莊子借此批評過度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内在質樸的現象。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聯合式結構,可作謂語、定語,多用于書面語境。
- 示例:
明代唐順之在《與莫子良主事》中自省:“仆之馳骛于博雜也久矣……自悟溺心滅質之為病。”
四、近義與擴展
- 近義:舍本逐末、華而不實
- 反義:返璞歸真
- 關聯概念:與道家“大道至簡”思想一脈相承,強調自然本真的重要性。
五、現代啟示
該成語在現代可引申為對功利主義或過度物質化的反思,提醒人們避免因追逐外在成就而迷失本心。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關聯到“道德敗壞”,屬于語境延伸,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霭霭安安心心八桂飽暖弁組别第筆吏策使沖替傳疑觸衰刺心切骨悼怆鼎成龍升妒母二合方天方言矩行非計分冊富室子剛蟲邗城好景濠上惑着胡塗蟲昒昕佳谶嘉獎見怪不怪焦金爍石罽賓旌旄舉踵克然狂背雷鍧碌碌波波凝目排蹙磐固譬方搶榆佥同輕敲寝免攘辟擅自水産稅務員,稅務官水泆送疫榻凳湍濑土黴素巫神無置錐之地瞎啾啾相機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