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淹沒天然的心性,掩蓋純樸的本質。語本《莊子·繕性》:“文滅質,博溺心。” 明 唐順之 《與莫子良主事》:“僕之馳騖於博雜也久矣。近稍知向裡,自悟溺心滅質之為病。乃欲發憤而刊落之,然亦自悔其歲月之晚矣。”
“溺心滅質”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莊子·繕性》,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讀音:nì xīn miè zhì
釋義:指人的天然心性和純樸本質被外物淹沒或掩蓋,常用于形容因過度追求繁複修飾(如文采、博學等)而喪失本真。
該成語在現代可引申為對功利主義或過度物質化的反思,提醒人們避免因追逐外在成就而迷失本心。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關聯到“道德敗壞”,屬于語境延伸,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溺心滅質》是一個常用于描述人們陷入欲望,追求短暫享樂而忘記本心、喪失道德原則的詞語。它表示一個人因沉迷于物質欲望、貪圖享樂而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的品質。
《溺心滅質》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氵”、“心”、“示”、“灬”、“貝”、“大”。其中,“氵”為水的部首,“心”為心的部首,“示”為示的部首,“灬”為火的部首,“貝”為貝殼的部首,“大”為大的部首。根據這些部首的組合,可以得到這個詞的讀音。
《溺心滅質》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具體出處不詳。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差異。
根據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我們可以知道《溺心滅質》這個詞字形更加複雜。例如,在繁體字中,其中的“心”字可能會采用古代的心形寫法,更加複雜而繁瑣。
1. 他因貪婪而完全溺心滅質,連親情都被抛之腦後。 2.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防止人們陷入溺心滅質的境地。 3. 她懊悔自己曾經溺心滅質,決心重新找回真正的自我。
溺心火爆、溺心病态、溺心迷魂
沉湎于、堕落、追求享樂
曙光、潔淨、純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