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經傳的意思、經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經傳的解釋

(1) [Confucian classics and commentaries on them]∶指儒家經典和解釋經典的傳

六藝經傳。——唐· 韓愈《師說》

(2) [classical works]∶泛指比較重要的古書

不見經傳

詳細解釋

(1).儒家典籍經與傳的統稱。傳是闡釋經文的著作。《史記·太史公自序》:“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漢書·劉歆傳》:“時丞相史 伊鹹 以能治《左氏》,與 歆 共校經傳。”《後漢書·延笃傳》:“又從 馬融 受業,博通經傳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師。”

(2).指有權威性的著作。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聖人制作曰經,賢者著述曰傳。”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清水》:“君與 高國 ,同宗 太公 ,載在經傳。” 鄭觀應 《盛世危言·交涉》:“遊歷名目,不見於經傳,今始有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經傳"是漢語詞彙體系中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與結構 "經"原指織布機的縱線,引申為承載核心思想的典籍,特指儒家十三經,如《詩經》《尚書》等。"傳"(zhuàn)本義為驿站車馬,後演變為對經典的解釋性著作,如《左傳》對《春秋》的闡釋。二字組合形成互文關系,構成經典文獻體系的核心架構。

二、曆史語義演變

  1. 本義層面:指儒家經典及注釋著作的集合體。《漢語大詞典》(第2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定義為:"經指經典,傳指解釋經義的文字"
  2. 引申層面:逐漸擴展為重要典籍的代稱,《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記載其可指"具有典範性的著作"

三、現代應用場景 在當代漢語中常見于成語"名不見經傳",比喻人或事物未被典籍記載,缺乏知名度。該用法源自古代文獻記載制度,現多用于評價事物影響力,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所述:"經傳中不見記載,指人或事物沒有什麼名氣"。

四、學術研究價值 在文獻學領域,經傳關系研究構成"經學"基礎,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六經皆史,而傳注疏解即史中之論",揭示經傳文本的互釋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經傳”是漢語中的傳統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經”指儒家核心經典(如《詩經》《尚書》《禮》《易》《春秋》等),;“傳”指對經文的注釋和闡釋(如《左傳》是對《春秋》的傳)。兩者合稱泛指儒家典籍體系。

二、結構特征

  1. 經傳關系:傳依附于經而存在,如《春秋》為經,《公羊傳》《谷梁傳》為傳。
  2. 權威層次:經是聖人創作的原典,傳是賢者所作的闡釋(晉代張華《博物志》明确區分)。

三、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史記·太史公自序》的“六藝經傳以千萬數”,《漢書》《後漢書》多次使用該詞指代儒家典籍體系。

四、擴展意義

  1. 泛指權威著作:如郦道元《水經注》提到“載在經傳”。
  2. 成語用法:“不見經傳”形容事物未被典籍記載或缺乏知名度,如舉例“名不見經傳的球隊”。

五、現代應用

在學術研究中仍用于特指古代經典體系,日常用語中多用于成語“不見經傳”,例如描述未被權威文獻記載的曆史人物。

别人正在浏覽...

礙塞白檀班荊館襃善飙欻宸嚴塵障踟蛛傳鼓出勤賜腥當世大徐大治雕蟲小技彫流敦信芳蕙夫複何言拂明該死趕騷感甄共議關膈關毂關捩悍逆合同工後周話簍子璯弁間接驕姿讦發讦告敬業樂羣九戎開赴聊亮臨沖令俜靈燿靈脂籠總洛花滿門偏陬起冠帬帽燃料恕實司衡損兵折将鎖子铠鲐文田坑石頑鐵小矩西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