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褾褫”。在畫背的上端,裱有一段用來包裹畫身的色絹或色紙。俗稱“包首”。《說郛》卷六九引 宋 趙構 《翰墨志》:“本朝自 建隆 以後,平定僭僞,其間法書名跡皆歸秘府。先帝時又加採訪……命 蔡京 、 梁師成 、 黃冕 輩編類真贗,紙書練素,備成卷帙。皆用皂鸞鵲文錦褾褫,白玉珊瑚為軸,秘在内府。”參閱 馮鵬生 《中國書畫裝裱概說》。
“裱褫”是一個與書畫裝裱相關的專業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裱褫(拼音:biǎo chǐ),亦作“褾褫”,指傳統書畫裝裱工藝中位于畫作背面上端的一段色絹或色紙,主要作用是包裹并保護畫身,俗稱“包首”。其功能類似于現代書籍的封面,既能防塵防損,又具有裝飾性。
宋代趙構在《翰墨志》中提到,北宋時期宮廷收藏的書畫名迹多用“皂鸾鵲文錦”作為裱褫材料,并配以白玉珊瑚軸,體現了當時皇家裝裱的奢華考究。這一記載也印證了裱褫在古代書畫保護與藝術價值提升中的重要性。
個别資料(如)将“裱褫”解釋為“批評他人言行”的成語,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或專業辭書,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解或混淆,建議以書畫裝裱領域的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裝裱技術,可參考《說郛》《翰墨志》等文獻來源。
裱褫(biǎo zhì)是一個用于古代文人書畫佳作的裝裱方法。是将字畫用膠及絹布與半透明的紙質粘在一起,起到保護并增加字畫的觀賞效果。
裱褫的拆分部首是衣(yī)和衤(yī),筆畫總共有19畫。
裱褫這個詞的來源不太明确,可能是部分取自“裱”與“襞”的組合,意為“裝裱細節”。具體的來源仍然有待研究。
裱褫的繁體字為「裱袩」。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裱褫,我們可以參考古代字典本《說文解字》中的字形,“裱”字寫作「衣䘏加衤」,“褫”字寫作「衣䘏省衤」。
1. 這幅字畫經過精心的裱褫,顯得格外精緻。
2. 他的字畫被專業的師傅裱褫之後,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組詞:裱畫、裱紙、裱糊。
近義詞:裱飾、裝裱。
反義詞:毀壞、損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