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綏靖。安撫平定。 漢 蔡邕 《上始加元服與群臣上壽章》:“通遵太和,靖綏六合。”《晉書·惠帝紀》:“遠不能光濟大業,靖綏四方。” 宋 曾鞏 《軍功制二》:“ 河 外之地,我之舊服, 羌 能靖綏,則以畀之。”
靖綏是漢語中表示安定、安撫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治理手段使地方恢複平靜、消除動亂。該詞由“靖”與“綏”兩個語素構成:“靖”本義為平定、安定,如《左傳·僖公九年》中“君務靖亂,毋勤于行”;“綏”則指安撫、安定,如《尚書·湯诰》載“綏厥士女”,強調以仁德安撫民衆。二者結合後,詞義更側重對動蕩局面的主動治理與秩序重建。
從曆史用例看,“靖綏”多用于描述官方對邊疆或内亂的平定政策。例如《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遣使靖綏”,指朝廷派遣使者安撫邊疆部族。近現代漢語中,“靖綏”的使用頻率降低,但在曆史文獻研究與文學創作中仍可見其蹤迹,如《清史稿》提及“靖綏海疆”以描述清代對沿海地區的治理。
需注意的是,“靖綏”與“綏靖”雖語素相同,但語義側重不同。“綏靖”更偏向以妥協手段維持表面和平,而“靖綏”則強調通過積極治理實現長治久安,這一區别在《現代漢語詞典》與《辭海》中均有明确标注。
“靖綏”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ìng suí,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分析如下:
“靖綏”指通過安撫、平定等手段使國家或社會恢複穩定,維護秩序。其中:
該詞在古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主要用于描述國家治理或社會層面的安定措施,例如:
“綏靖”在近代常帶有貶義,指姑息妥協(如綏靖政策),而“靖綏”更側重積極平定與安撫,屬中性或正面表述()。
“靖綏”是傳統政治術語,強調以和平或治理手段實現社會長治久安,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正式語境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阿飛愛狎颩風彩陶産母痨杵臼之交詞學兼茂科藂祠褡聯打傷鄧通簟席鬥辨阿比符玺幹顧貢牋乖親故迹橫貸咶耳嘩人鹘莽鹘入鴉群僵闆伎船開辦萊頓大學黎檬子闾率曼理每句韻黴素冥真牧奴遣斥千疊鉗噤巧匠穹窒取得群機弱不勝衣善經苫眼鋪眉審核螫刺屎蚵蜋十命守正不撓鷞裘叔父蜀馬順節熟田死巷玩兒壞位居危憂無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