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进贡的意思、进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进贡的解释

[pay tribute] 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奉献礼品

详细解释

(1).古时谓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罗浮 甘子, 开元 中方有,山僧种于 南楼寺 ,其后常资进贡。”《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元来 波斯舘 ,都是四夷进贡的人,在此贩卖宝货。” 吴晗 《朱元璋传》第四章二:“内地土司要定期进贡,酋长的继承要得到朝廷许可。”

(2).犹送礼。 贾植芳 《在亚尔培路二号·集体生活》:“我们抱着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见解,不得不凑钱进贡。”《人民文学》1979年第9期:“和 王守信 的燃料公司一样,电业部门也要不断给‘上头’进贡。”

(3).犹供给。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二十:“他不愿意眼看这副熏得黑黄的腰舌落在继母女儿的手里,但也不想进贡自己的肚子,他认为那是糟蹋了,作惜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进贡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政治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附属国、地方政权或臣民向君主或中央政权献纳物品的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语义演变角度分述:

一、词典释义

  1. 本义

    指臣属向君主或藩属国向宗主国呈献财物特产,以示归顺或履行义务。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进贡”为“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

  2. 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可泛指下级向上级赠送财物以谋求利益(含贬义),如“他向领导进贡以求晋升”。

    来源:《汉语大词典》收录“进贡”的引申用法,强调其“以财物贿赂权势者”的语义扩展。

二、历史制度背景

进贡制度源于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是维系中央与地方、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政治经济行为。据《尚书·禹贡》记载,夏朝已出现按地域物产定贡赋的雏形。至明清时期,朝贡成为外交惯例,如琉球、越南定期向中国进贡特产(如香料、珍兽),同时获得册封与贸易许可。

来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指出,朝贡制度是“以中华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象征”。

三、政治与文化意义

  1. 象征臣服与权威

    进贡行为强化了中央政权的合法性,如《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单于朝贡长安”,体现汉王朝的统治威信。

  2. 经济交换实质

    贡品常伴随“回赐”,形成变相贸易。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南洋诸国进贡胡椒、宝石,换得瓷器、丝绸等赏赐。

    来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天有《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分析朝贡贸易的双向利益链。

四、现代语义演变

随着封建制度消亡,“进贡”的原始语境淡化,但衍生出两类用法:


注:本文释义综合权威词典及史学研究成果,历史制度部分援引经典文献与学者著作,语义分析兼顾历时演变与共时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进贡”是一个历史性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侧重,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定义

指封建时代藩属国向宗主国、臣民向君主呈献礼品的制度性行为。这种行为既是政治隶属关系的体现,也是经济交流的途径,如《红楼梦》提到暹罗国进贡茶叶的记载。

二、延伸含义

  1. 政治象征:通过定期进贡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明代土司需获朝廷许可继承职位并进贡。
  2. 现代引申:含讽刺意味,指为谋取便利而送礼,如“不得不凑钱进贡”的描述。

三、使用特点

四、近义词对比

与“贡献”“纳贡”等词类似,但“进贡”更侧重制度强制性,而“贡献”可包含自愿性质。

提示: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语境,若涉及现实场景需注意语境是否含贬义。

别人正在浏览...

帮冬常馔察允初等蹙郁道得应得道上灯草席刁风拐月鵰剿东张西望斗顿蕃舶放笔黼杀脯羞攻逐股肱之臣诡时寒鉴浩酒汇价惠丽计数器沮遏决胜跼躬康安糠核坎陷窥觇劳动对象练识鹿车共挽旅寄麻搥冥道明光烁亮暮景木框平洒牵子憔悴庆赖穷宙权府饶侈桡歌荣忭山右社会总供给生拉活扯生来死去疏豁算总账随驸宿哲退梢午睡无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