缗綸的意思、缗綸的詳細解釋
缗綸的解釋
釣魚用的絲線。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緡綸不投,罝羅不披。”
詞語分解
- 缗的解釋 缗 (緡) í 古代穿銅線用的繩子。 釣魚繩。 古代計量單位:錢十缗(即十串銅錢,一般每串一千文)。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綸的解釋 綸 (綸) ú 釣魚用的線:垂綸。 古代官吏系印用的青絲帶。 現用作某些合成纖維的名稱:錦綸。滌綸。 綸 (綸) ā 〔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綸)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缗綸”的詞義解釋,綜合權威文獻和不同語境,存在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一、指釣魚用的絲線(拼音:mín lún)
- 本義:古代釣魚工具中的絲線,見于南朝謝靈運《山居賦》中的描述“缗綸不投,罝羅不披”,意為不垂釣、不張網捕魚。
- 引申用途:因絲線材質精細,也被借代指代其他纖細的繩索類物品。
二、形容事物錯綜複雜(拼音:yīn lún)
- 來源典故: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缗綸于竹帛,非維是邁”,原指編織時絲線交錯的形态。
- 現代用法:引申為描述紛繁雜亂、難以理清的狀态,例如“事務缗綸,難以決斷”。
補充說明
- 發音差異:讀音分歧可能源于方言或曆史演變,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例如,指釣魚線時讀“mín lún”,表複雜含義時部分文獻标注“yīn lún”。
- 相關混淆:需注意與“缣綸”(jiān lún,泛指絲織物)區分,兩者字形和含義均不同。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使用該詞時,結合上下文語境選擇合適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缗綸
缗綸(bīn lún)是一個意義豐富的漢字,它既可以作為名詞,表示細紗或細線,也可以作為動詞,表示纏繞或搓繞。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缗是左側的部首缺衣旁,綸是右側的部首組曲旁。
缗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紡織業,綸代表細紗或線,而缗表示搓撚的動作,因此形成了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缗綸的寫法為緡綸。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缗綸的寫法除了緡綸,還有笢侖、璘綸等形式,但現代漢字的寫法已經統一為缗綸。
以下是一些關于缗綸的例句:
1. 她用缗綸織成了一方精美的錦巾。
2. 這位手藝精湛的工匠熟練地缗綸着細絲。
與缗綸相關的常用組詞包括:缗綸網、缗綸絲、缗綸線等。
缗綸的近義詞是紡綢(fǎng chóu),而它的反義詞是解綸(jiě lún)。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