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警策的意思、警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警策的解释

(1).谓以鞭策马。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僕夫警策,平路是由。”

(2).引申为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若今所委付果已得人,尤宜晓夕用心,事事警策,件件理会。” 谢觉哉 《不惑集·学习常谈》:“因而时常要把这些教训来警策自己。”

(3).形容文句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亦指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文选·陆机<文赋>》:“文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李善 注:“以文喻马,言马因警策而弥骏,以喻文资片言而益明也。驾之法,以策驾乘,今以一言之好,最於众辞,若驱驰,故云‘警策’。”《宋史·隐逸传上·魏野》:“ 野 为诗精苦,有 唐 人风格,多警策句。” 孙犁 《澹定集·读一篇散文》:“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第一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有名的警策之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警策是汉语中具有多层内涵的词汇,其核心意义围绕“警醒”与“鞭策”展开,既可用于具体行为,也常见于抽象表达,尤其在文学修辞领域有特定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本义:警戒与鞭策

    • 指用言语或行动使人警惕、醒悟,避免错误或懈怠,同时激励人奋发向上。其核心在于通过警示达到督促进步的目的。例如:“领导的讲话发人深省,对全体员工起到了警策作用。” 此义项是“警”与“策”字义的直接结合(警:戒备,使警惕;策:鞭打,督促)。
  2. 修辞学专称:警句

    • 在文学修辞领域,“警策”特指一种修辞格,即警句。它指那些语言精练、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能使人警醒或受到激励的句子。这类句子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启发性。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或陆机《文赋》所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里的“警策”即指文章中画龙点睛、统领全篇的关键性警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也将其列为积极修辞手法之一。
  3. 引申义:精炼扼要且含意深切

    • 由修辞格的含义引申开来,“警策”也可形容语言或文字本身具有精炼、深刻、发人深省的特点。例如:“这篇文章用语警策,耐人寻味。” 这层含义强调文字的表达效果,与作为修辞格的“警策”紧密相关。

总结来说,“警策”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含义是:

引用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警策”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使用场景不同有所区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本义与引申义

    • 原指用鞭子驱赶马匹(如“僕夫警策,平路是由”),后引申为通过告诫、督促使人警惕或奋进。例如:“时常以教训警策自己”(谢觉哉语)。
  2. 文学修辞术语

    • 指文句中精炼扼要且含义深刻的表达方式,又称“警句”。陆机《文赋》提到“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强调其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具体用法与示例

  1. 作为动词

    • 督促激励:如宋代叶适所言“事事警策,件件理会”,强调对事务的严谨态度。
    • 自我鞭策:如“以先贤之言警策自身”,体现反省与进步。
  2. 作为名词

    • 文学作品中的警句:例如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因其哲理性成为经典警策之句。
    • 佛学与道德规劝:部分文献中用于指导处世原则()。

三、分类(文学修辞)

根据权威定义,警策句分为三类:

  1. 主宾重复判断:如“事实胜于雄辩”。
  2. 表意相反相成:如“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3. 看似无关,实则关联:通过隐喻或对比引发思考。

四、总结

“警策”既可指具体行为(督促、自省),也可形容语言的艺术性。其文学价值在于用简练语言传递深刻哲理,是汉语中兼具实用与美感的词汇。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文赋》或宋代诗词。

别人正在浏览...

豹成文鞭叱炒戚楚练店夥二乎告成鳏寡孤茕贯隼鬼皮孤照豪逸黑雾天光鸿杀黄粱美梦欢咍幻听皭皭搅局焦躁戒惩敬授民时劲丽锦羽金缯急絃具考空谛羸瘵恋酒贪杯骊山墓流遡龙动没完麋麑喷泻清迥绮纨儿姌嫋软刀子如梦如痴赏罚不明盛时深靓神媒时霎松懈宿顾天无绝人之路通陈通体王兵亡国之声刓琢五星联珠狎猎献浅闲天邪荡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