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plomatic note] 一國通知另一國并要求答複的文書
最後通牒
(1).書面通知。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上·小倉山房文集》:“ 王 深然之,繕稿數千言,通牒大府。”
(2).一個政權通知另一個政權并要求對方答複的文書。 瞿秋白 《亂彈·新英雄》:“所謂‘戰略上的退卻’就等于 日本 最後通牒所要求的退卻,而且還要倍一倍。” 管桦 《将軍河》第一部第三章:“這一段話很像最後通牒,又像宣戰之前的口頭通知,也有點叫陣的意味。”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通牒漢語 快速查詢。
“通牒”是一個具有特定法律和政治含義的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通牒(tōng dié)指一國以書面形式通知另一國并要求對方在規定期限内答複的外交文書,通常帶有強制性或警告意味。其核心特征包括:
瞿秋白在《亂彈·新英雄》中将“戰略退卻”類比日本通牒要求,體現其政治隱喻性;白居易《杜陵叟》中的“尺牒”則反映古代行政文書形式。
如需了解具體外交案例或法律應用細節,可參考外交檔案或《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相關條款。
《通牒》是指一種公開或私人發布的要求或通知,一般用于正式的文件、公告或書信中。它常常表明某種權力或權威機構向個人、組織或國家發出懇求、警告或要求等。
《通牒》的拆分部首為「言」和「牛」,分别位于左右兩側。其中,「言」是指說話、語言的意思,「牛」是指牲畜、公牛的意思。根據這兩個部首的順序,可以确定這個字的拆分順序。
《通牒》的筆畫總共有11劃,按照先後順序是:「一」、「丨」、「丨」、「丨」、「丨」、「丶」、「十」、「一」、「一」、「丨」、「十」。
《通牒》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行政和公文事務。在古代,王朝政府或高官們經常利用書面文書來發出命令、要求或通知。這些書面指示通常由專門的機構或官員負責編寫和發布。
《通牒》的繁體字為「通牒」,它的形狀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時筆畫略有變化。
據了解,古時候寫《通牒》時,字的形狀和現代稍有不同。具體的寫法可能因時代、地區和文化差異有所不同,這裡無法給出具體的古漢字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通牒》的例句:
1. 政府發出了一份通牒,要求居民在一個月内完成房屋登記手續。
2. 這家公司發來一封通牒,告知所有員工須遵守新的工作時間安排。
3. 知道他們的行為已經引起了關注,黑客們發布了一份匿名通牒,聲稱将停止攻擊。
4. 這位富有的老人拿出了一封古老的通牒,這是他祖先寫給家族成員的一份重要信件。
組詞:機要通牒、外交通牒、警告通牒、公開通牒。
近義詞:通知、聲明、布告、公告。
反義詞:請求、邀請、懇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