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經久難治。《晉書·王述傳》:“日復一日,而年衰疾痼,永無復瞻華幄之期。” 宋 葉適 《宿覺庵記》:“﹝ 玄覺 師﹞所居山延袤十裡,有江月松風之勝,依而寺者十數。餘亦在其下,苦疾痼,非人事酬答不妄出。”
疾痼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疾”和“痼”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經久難愈的疾病或長期存在的病痛。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釋義與用法:
疾(jí)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痼(gù)
來源:《玉篇》顧野王,宋代重修本。
核心含義:
指長期纏身、難以治愈的疾病,強調病情的頑固性和持續性。
例:《後漢書·周章傳》:“(周章)嬰疾痼,不堪王事。”
(注:此處“嬰”意為“纏繞”,形容疾病纏身無法履職。)
引申義:
可比喻長期存在的社會弊端或積習,如“民生疾痼”“吏治疾痼”。
例:清代魏源《默觚·治篇》:“革疾痼 以安黎庶,除積弊以蘇凋瘵。”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疾痼:久治不愈的病。”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痼疾,久病。亦作‘疾痼’。”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宋書·謝莊傳》:
“臣年衰疾痼,不堪涉道。”
(注:謝莊以“疾痼”自陳年老病重,難以赴任。)
《唐代醫書《外台秘要》:
“療疾痼 沉滞,非針石所及。”
(注:描述藥物對頑固性疾病的療效。)
詞語 | 側重含義 | 示例 |
---|---|---|
疾痼 | 強調疾病頑固難愈 | “嬰疾痼而辭官” |
沉疴 | 指重病或積久難治的病 | “沉疴頓愈” |
痼疾 | 與“疾痼”同義,現代更常用 | “痼疾纏身” |
“疾痼”屬書面用語,多用于古典文獻與醫學文本,現代漢語中常以“痼疾”替代。其釋義需緊扣“久病難愈”的核心,結合古籍用例與權威辭書定義,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學術性。
“疾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疾病經久難治”,通常指長期難以治愈的病症或頑固性疾病。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通過以上分析,可更全面地理解“疾痼”一詞的語義内涵及使用場景。
饽饽房不僅不毛炒聒籌兒賜垂大樹底下好乘涼貂羽帝阊奉養風雨飄零撫院關弓盤馬挂拍貴人多忘瑰穎害羣之馬旱魃檢轄角戶分門潔己從公節孝坊雞化旌大靜盡雞頭米麂眼菌子康乾渴鴠控馭曠心怡神酪酥聊城市麗魄溜火萌孽面禳秘庭莫桑比克暖流虔肅嶔崎窮兇極悖漆樹挼弄三亡扇蕩煽爍折席十二監市交守隸曙暮輝檀褐通壯吞紙抱犬拖挂無往不勝小兒小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