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金薄 ”。黄金捶成的薄片。常用以贴饰器物或佛像等。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寺内佛事皆是石像,装严极丽,头数甚多,通身金箔,眩耀人目。”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綵为人,或鏤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鬢。” 唐 张鷟 《游仙窟》:“珠绳络翠衫,金薄涂丹履。”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黄金》:“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
金箔是汉语词汇中特指一种极薄的黄金制品,其核心含义为通过特殊工艺将黄金捶打成的薄片或薄页,常用于装饰、工艺或特定工业领域。以下从词典释义、工艺特征及应用场景三方面详细解析:
金箔以高纯度黄金(通常为99%以上)为原料,经物理延展加工成厚度不足0.1微米的薄片。其薄如蝉翼,可透光,轻若尘埃,古籍中称“一两黄金打作一亩地大薄片”(来源:《天工开物·五金》)。《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其为“用黄金锤成的薄片”,强调其物理形态与材质属性1。
需经熔金、锤打、切箔等十余道工序,古代工匠将金块反复捶打至数万次方成。此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辞海》补充说明:“金箔需夹于乌金纸间捶拓,以保障延展均匀”2。
广泛用于建筑(如故宫琉璃瓦贴金)、佛像塑金、书画装裱等,赋予器物华贵质感。《汉语大词典》指出其“贴饰器物,增辉添彩”的文化功能3。
电子行业用作导电材料,医药领域用于包裹丸剂(如安宫牛黄丸),食品领域曾有“食用金箔”但现已被中国法规禁止(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0-2014)4。
安全提示: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0年公告,金箔类物质未获批为食品添加剂,严禁用于食品生产(来源:《关于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的通知》)。
权威参考来源:
金箔是以黄金为原料制成的极薄片状物,其解释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金箔是用黄金锤成的薄片,厚度不足0.12微米,呈现金黄色且轻如鸿毛。传统工艺需经化涤、锤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一克黄金可制成约0.5平方米的纯金箔。其黄金纯度高达99.99%,具有极强延展性。
成语“金箔”比喻表面光鲜但内在空虚的事物。例如:“某些网红产品如同金箔,包装奢华却缺乏实用价值。”
真金箔透光呈绿色,触之易碎;仿制品较厚且不易碎。
柏露百事通白席谤口别却秉钧衡层罗潮脑骋观搭咕倒失冻碌碌二婚妇女运动福齐南山干饭乖唇蜜舌官炉钱孩乳汉震耗问圜抱肩宽寄名符祭台巨虚空絶愧厉柳巷花街洛禊履忠眇略佩鱼情拷气索期想权捷仁弱日长似岁森敞深沟固垒慎举沈朴沈想手锯首事水月鼠雀之辈松江银随顺酥醪糖精騊駼痛痒威重文告五色毫诬治厢白旗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