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信習俗。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寄名為弟子,再用鎖形飾物挂在項間,表示借神的命令鎖住,稱為“寄名鎖”。《紅樓夢》第三回:“﹝ 寶玉 ﹞仍舊帶着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
寄名鎖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中的一種護身符,主要用于祈求兒童健康平安,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定義
寄名鎖是古代迷信習俗中的鎖形飾物,家長将孩子寄名于神佛或僧道門下作為弟子,通過佩戴此鎖象征「借神靈之力鎖住生命」,避免夭折。
象征意義與功能
儀式流程
文化背景
源于對兒童夭折的恐懼,尤其體弱多病或出現不明傷痕的孩子,家長希望通過神靈關系增強其生存幾率。
現代意義
如今主要作為民俗文化符號留存,部分地區仍保留相關儀式,但宗教色彩逐漸淡化,更多體現傳統家族觀念。
注:具體儀式細節可能因地域差異而不同,需結合地方民俗進一步考證。
寄名鎖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通過寫下自己的名字或簽名來識别或确認身份的一種方式。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寄名和鎖。
寄名: 部首寸,筆畫8;鎖: 部首鑰,筆畫11。
據說,古時候人們在信函或文件上蓋章時,為了确認身份,通常會配合蓋章同時寫下自己的名字或簽名。這樣一來,在交流過程中,名字或簽名也變成了一種鎖定身份的方式,所以稱之為寄名鎖。
寄名鎖的繁體字為: 寄名鎖。
在古代,寄名鎖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它的基本意義和用法不變。
他在合同上用寄名鎖确認了自己的身份。
我用寄名鎖籤署了這份文件,以确保身份不被冒用。
寄名鎖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近義詞包括籤字、籤署、蓋章。
反義詞為匿名,表示不透露身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