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名鎖的意思、寄名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名鎖的解釋

迷信習俗。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寄名為弟子,再用鎖形飾物挂在項間,表示借神的命令鎖住,稱為“寄名鎖”。《紅樓夢》第三回:“﹝ 寶玉 ﹞仍舊帶着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名鎖,又稱“寄名符鎖”或“長命鎖”,是中國傳統育兒習俗中的一種護身符飾,主要用于祈求兒童健康平安、長命百歲。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形制

寄名鎖是一種懸挂于兒童頸項上的飾物,常見材質為銀質(亦有金、玉等),造型多為鎖狀,上镌“長命百歲”“福壽安康”等吉祥文字或八卦、祥雲圖案。其核心寓意是“鎖住”孩童的生命與魂魄,避免夭折。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将“寄名鎖”釋義為“舊時怕孩子夭亡,給寺院或道觀一定財物,讓幼兒作‘寄名’弟子,并佩戴鎖形飾物以避邪祟”。


二、文化象征與功能

  1. 辟邪護命

    古人認為兒童魂魄不穩,易受邪祟侵擾。寄名鎖象征用“鎖”的力量禁锢生命,抵禦病災。《中華民俗文化叢書》指出:“鎖具‘封鎖’之意,寄名鎖通過儀式賦予靈性,形成保護結界”。

  2. 祈福納吉

    鎖面文字與紋飾承載對孩童的祝福,如“麒麟送子”“八寶吉祥”圖案,寄托家族繁衍興旺的期望。

  3. 身份标識

    部分寄名鎖刻有孩童生辰或寄名寺廟/道觀名稱,體現其作為宗教“寄名弟子”的身份認同。


三、曆史淵源與儀式

此俗盛于明清,尤流行于北方。據《中國民俗史·清代卷》記載,父母需攜子至寺廟“寄名”,由僧人主持儀式并賜鎖,象征将孩子托付神靈庇護。儀式包含:


四、文學例證

古典文學中常見寄名鎖蹤迹。如《紅樓夢》第三回描寫賈寶玉佩戴“赤金點翠的麒麟鎖”,曹雪芹借飾物暗示其被家族寄予的護佑使命。


五、文化意義

寄名鎖融合了道教符箓文化、儒家孝親觀念與民間巫術信仰,是傳統社會兒童養育觀的物質載體。人類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中類比全球“護身符”習俗,指出此類物件通過象征性束縛實現生命控制。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鐘敬文《中華民俗文化叢書》
  3. 蕭放《中國民俗史·清代卷》
  4. 曹雪芹《紅樓夢》
  5. 詹姆斯·弗雷澤《金枝》

網絡擴展解釋

寄名鎖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中的一種護身符,主要用于祈求兒童健康平安,具體解釋如下:

  1. 核心定義
    寄名鎖是古代迷信習俗中的鎖形飾物,家長将孩子寄名于神佛或僧道門下作為弟子,通過佩戴此鎖象征「借神靈之力鎖住生命」,避免夭折。

  2. 象征意義與功能

    • 通過紅布條或金屬鎖形态,代表孩子受神明庇佑,抵禦災厄。
    • 《紅樓夢》第三回提到賈寶玉佩戴寄名鎖,印證了其在富貴家庭中的普遍性。
  3. 儀式流程

    • 換鎖:每年更換新鎖,舊鎖需在神像前焚燒,新鎖佩戴滿三個月後可收藏。
    • 開鎖:孩子滿十二歲時舉行儀式,焚燒舊鎖并用桃枝抽打後背,象征脫離神佑、獨立成長。
  4. 文化背景
    源于對兒童夭折的恐懼,尤其體弱多病或出現不明傷痕的孩子,家長希望通過神靈關系增強其生存幾率。

  5. 現代意義
    如今主要作為民俗文化符號留存,部分地區仍保留相關儀式,但宗教色彩逐漸淡化,更多體現傳統家族觀念。

注:具體儀式細節可能因地域差異而不同,需結合地方民俗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黯陋薄情薄收捕快廛布攙擠承蒙蟲漏憁惺蹉跌禱念飛車分背規式顧全大局含黃伯河滿子将喪交隱诘驗金額空運匡佑鲲壑浪廢僚侶柳眉流氣懋庸縻費蟛螖子千秋鏡欺變漆工情深義重邛葛秋風客容鬓三頂拐山墳删剪舍戍飾緣嗣功索落踏白炭薪桃棓題進統共土中宅猥大帷燈箧劍烏程酒鮮亮嫌隟小金庫小觑小櫂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