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uncture vine]
(2)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横生在地面上,开小黄花,果实也叫蒺藜,有刺,可以入药
(3) 像蒺藜的东西。如“铁蒺藜”,“蒺藜骨朵”:旧时一种兵器
(1).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开黄色小花,果皮有尖刺。种子可入药,有滋补作用。这种植物的果实,也称蒺藜。《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採其叶,秋得其刺焉。”《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到了 海马周三 这班人,不过同人身上的一块顽癣,良田里的一株蒺藜,也值得大作不成?”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三幕:“更远的地里,已经生满蒺藜了。”
(2).古代用木或金属制成的带刺的障碍物,布在地面,以阻碍敌军前进。因与蒺藜果实形状相似,故名。《六韬·军用》:“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尺,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走骑。突暝来前促战,白6*刃接,张地罗铺两鏃蒺藜,参连织女,芒间相去二尺,万二千具。”《明史·陶鲁传》:“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建郭掘濠,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蒺藜汉语 快速查询。
蒺藜(jí l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既指代一类植物,又承载着文化隐喻。根据《汉语大词典》(2000年版)解释,其本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平铺于地,羽状复叶,夏季开黄色小花,果实呈五角形,表面有硬刺,常生长于沙地或路边。该植物学名Tribulus terrestris,属于蒺藜科,其干燥成熟果实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为中药材,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的功效。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诗经·鄘风》已有记载:"墙有茨,不可扫也",其中"茨"即蒺藜的古称。汉代《尔雅·释草》明确将"蒺蔾"列为释名条目,晋代郭璞注称:"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这种带刺特性使其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作"困境"或"阻碍"的意象,如《楚辞·七谏》中"蒺藜蔓乎东厢"的表述。
现代植物学研究显示,蒺藜果实含有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其药理作用在《中华本草》中有详细记载。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蒺藜与同科植物白蒺藜(Tribulus cistoides)存在种属差异,后者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根据《中国植物志》分类系统,我国境内分布的蒺藜属植物共有两种,其中_Tribulus terrestris_为最常见种。
蒺藜的解释可从植物特性、药用价值和比喻意义三方面综合阐述:
蒺藜(学名:Tribulus terrestris L.)是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生长,叶片为偶数羽状复叶,花黄色,果实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表面密布尖刺(、)。主要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常见于沙地、荒地及山坡(、)。
成语“蒺藜”象征坚韧不屈的意志,因其果实带刺,引申为不畏艰难的精神()。亦有负面比喻,如《史记》中将庞涓比作蒺藜,暗指心肠狠毒的小人()。
《本草纲目》记载其药用始于汉代,《本经》称其“主恶血,破癥结积聚”,《日华子本草》述其催生、堕胎功效(、)。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中医典籍或植物学资料。
保生宝势北焕碑石炳发扯撮城乡春熟粗剌剌村鄙导缆器刀铍方诀傅君钩连龟莲呵察贺兰山洪纷洪宪鸿荫后焰货店鹪金极本穷源兢悚兢忧瑾瑶急人之难稽索鞠爱卷石掬蹙老来少梁氏夫妻末规末篇牧豕听经南陆掐牙挈家清晖檾麻祛除荣位色鬼勝跡仕女图十四楼书钞睡卿说诨经送戏锁梁台家頽波推尚文官花文园消渴下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