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称土星散变后的天体之一。《晋书·天文志中》:“《河图》云:‘……填星散为五残、狱汉、大賁、昭星、絀流、旬始、蚩尤、虹蜺、击咎、黄彗。’”
“击咎”是一个古代天文学术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击咎”指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土星(填星)散变后形成的天体之一。该词最早见于《晋书·天文志》引《河图》的记载,其中列举了土星分裂产生的多种天体名称,包括“五残”“击咎”“黄彗”等。
《晋书·天文志中》原文为:
“《河图》云:‘……填星(土星)散为五残、狱汉、大賁、昭星、絀流、旬始、蚩尤、虹蜺、击咎、黄彗。’”
这一记载表明,“击咎”是古代对土星演变出的特殊天象或天体的命名,可能与星占学或古代天文观测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土星散变的其他天体名称或《河图》相关内容,可参考《晋书·天文志》原文或天文史研究资料。
击咎(jī ji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揪住,抓住。它通常用来形容把某事彻底揭露、查实或解决,不给对方任何留下余地。
击咎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口(囗),它们分别是左边和右边的部首。击咎共有12个笔画。
击咎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诂》这部春秋时期的字典中。其源自古代质问的一种形式,人们将手按住对方的嘴巴,迫使对方回答真相。
击咎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據捝」。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击咎的形状稍有不同。其左半部分的手形状更加明显,右半部分的口形状有些类似封口的形式。
1. 他是一位公正的法官,总能击咎事实,找出真相。
2. 我们必须彻底击咎这个问题,才能解决根源。
3. 记者们通过深入调查,成功地击咎了那家公司的不法行为。
击中、击败、击掌、咎由、责咎
抓住、揪住、查实、彻底
留给、给予空间、给以隐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