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畿疆的意思、畿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畿疆的解释

(1).指王畿和九畿的疆界。《周礼·地官·大司徒》:“制其畿疆而沟封之。” 郑玄 注:“千里曰畿。疆犹界也。” 贾公彦 疏:“王畿内千里,中置王城,面有五百里。其邦国都鄙亦皆有畿界也。”《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建邦国,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郑玄 注:“畿,九畿。” 贾公彦 疏:“谓九畿畿上皆有疆界,封树以为阻固也。” 宋 周邦彦 《汴都赋》:“司徒制其畿疆,职方辨其土地,前千官而会朝,后百族而为市。”

(2).指国都附近的疆土。 清 陶澂 《当新安吏》诗:“蛾贼 关 西来,纵横入畿疆。”《花月痕》第四回:“ 山 右尤畿疆屏蔽,西北膏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畿疆是汉语中表示地理范围与行政边界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都城周边的疆域界限。该词由“畿”与“疆”二字构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具有明确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单字释义看,“畿”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天子千里地”,特指帝王都城直接管辖的核心区域,《周礼·地官·大司徒》更将“畿”细分为“方千里曰王畿”,强调其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行政属性。而“疆”在《尔雅·释诂》中定义为“垂也,界也”,《尚书·泰誓》中“我武惟扬,侵于之疆”的用例,则凸显其作为领土分界线的功能。

二字合称的“畿疆”,在历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京畿地区的边界范围。如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初定鼎金陵,畿疆广袤,北抵淮、泗,西包鄱阳。”此处既包含地理范畴的界定,也暗含中央政权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力度。从制度史角度看,《唐六典》所述的“畿内州县”与“畿外州县”划分制度,正体现了“畿疆”作为特殊行政区划边界的功能。

该词的语义演变呈现两个维度:在空间维度上,从具体里程规定(如周代“王畿千里”)逐渐扩展为象征性的政治控制范围;在权力维度上,《文献通考》所载“畿疆之守,所以卫社稷也”,则赋予其护卫中央政权的军事防御内涵。这种双重属性使“畿疆”成为古代政治地理研究的重要概念。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校注本)
  2.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
  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
  4. 杜佑《通典·州郡典》
  5. 马端临《文献通考·舆地考》

网络扩展解释

“畿疆”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王畿与九畿的疆界
    源自《周礼》记载,指古代王城(都城)直接管辖的“王畿”与外围分封的“九畿”之间的边界。例如《周礼·地官·大司徒》提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郑玄注“千里曰畿”,贾公彦进一步解释为以王城为中心向外划分的行政区域边界。

  2. 国都附近的疆土
    引申为都城周边的领土,兼具政治与军事意义。如清代陶澂《当新安吏》中“蛾贼关西来,纵横入畿疆”,即指外敌侵入都城附近的疆域。

二、词源与用法

三、补充说明

该词在古代强调“内”与“外”的层级关系,既包含地理边界,也隐含中央对周边区域的控制意义。需注意其与现代“边疆”概念的区别:前者以都城为中心,后者侧重国家整体边界。

别人正在浏览...

暗合摆列板房般跚不得已才干侧重常见痴絶当家作主灯尽油干甸徒砥锋挺锷地价地堡东土九祖东园梓棺铎铃二合飞龙逢吉皋契公私兼顾和鹊焕朗祸福无门人自召活检湖色讲帏假头吉词急来报佛脚惊慌无措卷帘军厅酷偿离远慢法臑鳖趴稀飘藩坠溷愆邪清人绮年仁草市歌适孼水电站书簏思莼岁醪泰液贪佞摊损天香涕泗土包五籍闲疏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