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阶两旁所砌的斜石。借指堂前。《书·顾命》:“四人綦弁,执戈上刃,夹两阶戺。” 孔 传:“堂廉曰戺,士所立处。” 唐 杜甫 《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诗:“有井朱夏时,轆轆冻阶戺。” 仇兆鳌 注:“上六见堂宇宽深,下六见堂前幽胜。” 清 郑燮 《七歌》之六:“萧萧夜雨盈阶戺,空床破帐寒秋水。”
“阶戺”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其解释存在两种不同角度的理解,具体如下:
指台阶两旁的斜石,常借指堂前或建筑入口处的空间。这一解释源自古籍: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陷入困境,无法摆脱”的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场景的比喻:
建议优先参考古典文献中的定义,谨慎使用其引申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尚书》《全唐诗》等古籍原文。
《阶戺》(jiē zhū)是一个汉字词语,本意为攀登、登上高阶。
《阶戺》由两个部首组成:阜(fù)和戈(gē)。
阜字部为13画,戈字部为8画。
《阶戺》源于古代兵器中的一种武器,形状类似于戈。后来逐渐演变为表示登上高位或攀登的意义。
《阶戺》的繁体字为「階戟」,整体形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字形稍有差异。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稍有不同。《阶戺》在古时的写法为「階戟」,字形更为古朴。
1. 他经过了艰苦的努力,终于成功地登上了事业的阶戺。
2. 我们应该为了梦想而不断攀登阶戺,不畏困难。
1. 阶级(jiē jí):指社会中的等级区分。
2. 阶梯(jiē tī):指用于攀爬或登高的设施。
3. 攀登(pān dēng):指攀爬高山或攀升到高位。
攀登、登顶、登上
下降、降阶、退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