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芥蔕 ”。1.蒂芥。細小的梗塞物。 清 翟灏 《通俗編·草木》:“今人每颠倒言之曰‘芥蔕’,乃自 宋 人詩始。”
(2).引申為梗塞。 梁啟超 《論俄羅斯虛無黨》:“中央政府之兵力,已足使全 歐 旰食,而何區區民間斬木揭竿者之足以芥蒂于其胸也。”
(3).比喻積在心中的怨恨、不滿或不快。 宋 蘇轼 《與王定國書》:“今得來教,既不見棄絶,而能以道自遣,無絲髮芥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鏡聽》:“冷暖相形,頗存芥蒂。”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對于發表信劄的事,我于兄也毫無芥蒂。”
(4).介意。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三:“今子赴官,但當充廣德性,力行好事,前夢不足芥蔕。”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言語之間,何須芥蔕。”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我受侮辱是絲毫也不芥蒂的,我是不忍看見***************,就被那無賴小偷偷了去呀!”
(5).打動,觸動。《朱子語類》卷十六:“ 曾點 是雖 堯 舜 事業亦優為之,莫隻是 堯 舜 事業亦不足以芥蒂其心否?”
“芥蒂”是漢語中表示心理隔閡的經典詞彙,《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比喻積在心裡的怨恨或不快”,其核心語義指向因過往矛盾産生的負面情緒。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東漢郭璞《江賦》中“春葉依風,秋蒂除芥”的意象,後經演化形成現意。
從構詞法分析,“芥”指細小的草籽,引申為梗塞感;“蒂”為花果與枝莖的連接處,二者組合構成“微小卻頑固的阻塞物”隱喻。宋代《朱子語類》記載“胸中若有芥蒂未化”,佐證了該詞在古籍中已用于描述心理層面的不暢感。
現代漢語常見用法包括:
權威語料顯示,該詞多用于正式語境,近義詞包括“嫌隙”“疙瘩”,反義詞為“坦蕩”“釋然”。北京大學中文系語料庫統計顯示,其在當代文學作品中出現頻率為每百萬字12.3次,屬于次常用書面詞彙。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23.
黎靖德. 朱子語類(卷二十九)[M]. 中華書局, 198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 CCL語料庫[DB/OL]. 北京: 北京大學, 2003.
“芥蒂”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讀音:jiè dì
本義:原指細小的梗塞物(如植物莖葉中的小刺或硬塊)。
引申義:比喻積存在心中的嫌隙、怨恨、不滿或不快。
嫌隙、隔閡、疙瘩、不快(多用于描述人際關系中的負面情緒)。
如需進一步探究詞義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子虛賦》《東周列國志》等文獻。
邊飾别業比餘不恁的柴斷抽付醇和悰緖點劃釣舟地榆都公放盤方丈室焚炙腐財負芒攻滅颔頤何者吼鳴厚樸後舞圜堵黃稑米诙啁揀佛燒香健康建設賤姓雞窗讦發精強力壯九花虬郡閤凱撒大帝跨蹇爛妙離城輪箍邈散磨衲平土迫措清贍秋嘯三角恒等式閃放上爵上竈時乘失竊首富淘金屠釣外兄萬語千言楲窬鑲銅木鞋饩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