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負芒刺。語出《漢書·霍光傳》:“ 宣帝 始立,謁見 高廟 ,大将軍 光 從驂乘,上内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後以“負芒”喻局促不安。多指大臣權重,皇帝憚懼之甚。 南朝 梁 蕭統 《<陶淵明集>序》:“ 霍侯 驂乘,禍起於負芒。”《北齊書·文苑傳·顔之推》:“嗣君聽於巨猾,每凜然而負芒。”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 羨 亮 威權震主,負芒猜忌,将欲取之,必先與之。”
“負芒”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本義
指“背負芒刺”,字面意思是身上紮着刺,源自《漢書·霍光傳》記載:漢宣帝即位後,霍光陪同其谒見高廟,因霍光權勢過大,宣帝感到“若有芒刺在背”。
引申義
後比喻局促不安的心理狀态,尤其用于形容權臣勢力過大引起君主忌憚的情形。如南朝梁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提到“霍侯骖乘,禍起于負芒”,即暗指霍光因權勢招緻猜忌。
“負芒”通過具象的“芒刺在背”場景,生動刻畫了權力博弈中的緊張關系,成為漢語中表達忌憚與不安的經典隱喻。其典故和用法在曆代史書、文集中反複出現,具有鮮明的曆史厚重感。
負芒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貝和艹,共有8畫。它起源于古代漢字,屬于繁體字的範疇。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負芒的古代漢字寫法是負芒。字形中的貝是以貝殼為意象,而艹代表植物或草的形狀。兩者合起來構成了負芒的意義。
負芒在漢語中的意思是“低頭彎腰”或“負重行走”,通常用來形容身體姿态或工作狀态。它比喻了承擔壓力或負擔的狀态,如沉重的責任、辛勞的勞動等。
以下是對負芒的使用示例:
1. 他負芒走在前面,為大家指引道路。
2. 他一臉疲倦地負芒而行,承受着生活的艱辛。
負芒的組詞示例:
1. 負芒而行:形容負擔重責任,艱難行走。
2. 負芒重負:形容肩負沉重的責任和負擔。
負芒的近義詞:
1. 低頭彎腰
2. 負重前行
負芒的反義詞:
1. 擡頭挺胸
2. 輕裝上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