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茅棟的意思、茅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茅棟的解釋

亦作“茆棟”。茅屋。 南朝 梁 沉約 《宿東園》詩:“茅棟嘯愁鴟,平岡走寒兔。” 唐 杜甫 《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遺營草堂資》詩:“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 宋 孫觌 《春事》詩:“茆棟依林出,松扉傍水斜。”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蒙恩主崇禧再用前韻》詞:“服蘭佩,結茅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茅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用茅草覆蓋屋頂的房屋,特指簡陋的屋舍。以下從詞義、文化内涵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解析:


一、本義解析

  1. 字義構成

    • 茅:指茅草,古代常見的廉價建築材料,用于覆蓋屋頂。
    • 棟:本義為屋脊的主梁(《說文解字》),引申為房屋整體。

      合稱“茅棟”,即茅草屋頂的屋舍,強調其質樸、簡陋的特性。

  2. 建築特征

    茅棟以天然茅草為頂,結構簡單,多見于古代平民或隱士居所。其建造方式在《營造法式》中有“編茅苫蓋”的記載,體現早期民居的實用性與自然適應性。


二、文化象征與文學意象

  1. 隱逸與清貧的象征

    古代文獻常以“茅棟”代指隱士或寒士的居所,傳遞超脫名利、安貧樂道的精神。如《宋書·隱逸傳》載:“結茅棟而栖遁”,凸顯其與世俗繁華的對比。

  2. 詩詞中的意境載體

    杜甫《課伐木》詩雲:“茅棟蓋江槎”,以茅棟的簡樸反襯自然野趣;謝靈運《山居賦》亦用“茅棟”描繪山野隱居生活,賦予其恬淡閑適的美學意蘊。


三、權威文獻佐證


四、語義演變與現代使用

“茅棟”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常見于古典文學研究及曆史建築論述中。其衍生詞“茅屋”“茅舍”仍保留相近含義,而“茅棟”因更具書面語色彩,多用于強調曆史語境或文學修辭。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營造法式》(李誡,宋代官修建築典籍)
  3. 《宋書》(沈約,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全唐詩》(清康熙年間編修)
  5. 《中國古代建築辭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茅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用茅草搭建的簡陋房屋,常見于古代詩文中對簡樸居所的描寫。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字詞構成與基本含義

    • “茅”指茅草,常用于覆蓋屋頂;“棟”指房屋的梁柱,象征建築主體。合稱“茅棟”即指以茅草為頂、結構簡單的房屋,強調其樸素甚至破舊的特點。
    • 例如唐代杜甫在詩中提到“憂我營茅棟”,即描述自己為建造簡陋草屋而發愁的情景。
  2. 文學意象與曆史用法

    • 該詞常被用于表達隱逸、清貧或自然之趣。如南朝沈約《宿東園》中“茅棟嘯愁鸱”,通過茅屋與寒兔、鸱鳥的意象組合,營造出蕭瑟孤寂的意境。
    • 宋代孫觌的“茆棟依林出”則描繪了山林間茅屋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畫面,突顯隱士生活的淡泊。
  3. 近現代延伸與成語屬性

    • 現代詞典将其歸類為成語,除字面意義外,還可引申為對物質條件匮乏的隱喻。
    • 需注意,“茆棟”是“茅棟”的異寫形式,二者含義相同,常見于不同曆史時期的文獻中。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中的用法,可參考《宿東園》《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遺營草堂資》等作品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點頭雹葖辨智步步進逼不根暢顔饞嚼尺寸待盡黨魁大專院校登豆甸畿疊影督脈杜紫微非論非戰非直扶行給賜光塵佹辯鴻緻僵立角酒交纓接頭兒進長窘色激賞懼思羸薾燎原之火淩摩六藏茅縮馬童明月般逸取當群廟人身自由掃鍋刮竈上檻神飛氣揚聖哲孀寡缌免宿所通昽通幔通通外按枉駕掀轟鮮花涀水小苛歆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