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llainous] 行為惡劣;品行不好
有才無行
(1).不複他往。《儀禮·聘禮》:“宰夫獻,無行,則重賄反币。” 鄭玄 注:“無行,謂獨來復無所之也。”
(2).沒有善行;品行不端。《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 裴駰 集解引 李奇 曰:“無善行可推舉選擇。”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崔書生》:“小娘子,無行 崔生 ,何必将來!” 明 王錂 《春蕪記·解嘲》:“縱微臣落拓,豈肯自甘無行?” 清 袁枚 《續新齊諧·張閻王》:“ 杭州 有 張秀才 者,素無行,武斷鄉裡。”
(3).指無行的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天下無行,多為家臣,仕於都;惟 季次 未嘗仕。” 宋 沉□ 《鬼董》卷二:“無行棄我逃釋,謂終不近汝耶!”
沒有行陣;不成行。《老子》:“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王弼 注:“行,謂行陳也。” 唐 陸贽 《賦得禦園芳草》:“濕煙搖不散,細影亂無行。” 唐 白居易 《步東坡》詩:“信意取次栽,無行亦無數。”
“無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品行不端、缺乏善行,常見于書面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品行惡劣
指個人缺乏道德修養或善行,常用于批評行為不端之人。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即因品行不佳未被選為官吏。
動賓結構
由“無”(沒有)和“行”(善行)構成,字面意為“沒有善行”,強調對品行的否定評價。如例句“此人無德無行”。
在《老子》等文獻中,“無行”偶指“不成行陣”(如“行無行”),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總結來看,“無行”主要用于描述人的道德缺陷,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及曆史用例的典型性。
《無行》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沒有做事的方式、沒有行為、沒有行動。該詞常用作貶義詞,用來形容一個人行為不端正、不守規矩、沒有紀律。
詞語《無行》的第一個字是“無”,它的部首是“無”字頭,總共由2筆組成。第二個字是“行”,它的部首是“彳”字旁,總共由6筆組成。
《無行》這個詞語起源于古代漢語。在古代,人們将行為規範、禮儀道德視為重要的價值觀。因此,當一個人的行為不當、沒有紀律時,就會使用《無行》來形容他們的不良行為。
《無行》的繁體寫法為「無行」。
根據古代漢字的發展和演變,古時候《無行》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無”字的古代寫法為「毋」,而“行”字的古代寫法為「形」。因此,《無行》的古代寫法為「毋形」。
這個人從小無法遵守規則,行為放縱,可以說是個完全沒有行為準則的《無行》之徒。
在《無行》一詞中,“無”和“行”都是常用的字詞,它們可以與其他字組合形成不同的詞語。例如,“無情”、“無辜”、“行動”、“行為”等。
與《無行》相近的詞語包括:“無德”、“無禮”、“無人性”等。相反義詞可以包括:“有行”、“有節操”、“守紀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