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時軋棉器械。 元 戴良 《甲辰元日對雪聯句》:“曡逕如拖練,旋空若攪車。”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三五:“﹝木綿攪車﹞木綿初採,曝之,陰或焙乾。用此以治出其核,昔用輾軸,今用攪車尤便。”
“攪車”是古代用于軋棉的器械,主要用于分離棉籽與棉纖維,在元明時期的紡織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攪車(拼音:jiǎo chē)是古代軋棉工具,通過機械碾壓将棉籽從棉花中剝離。元代戴良的《甲辰元日對雪聯句》中“旋空若攪車”即描述其運作場景。
結構與功能
據《農政全書》記載,攪車以木制框架為主體,頂部有兩根立柱,通過曲柄和杠杆驅動雙軸旋轉。操作時需兩人搖軸,一人填入帶籽棉花,雙軸擠壓後棉籽脫落,棉纖維被分離。相較早期的輾軸法,效率提升數倍。
曆史意義
攪車的出現标志着棉紡織機械的進步,推動了元代棉紡業發展。明代徐光啟評價其“工利數倍”,成為當時主流的軋棉工具。
文獻記載
該器械在《王祯農書》《農政全書》等農學著作中均有詳細描述,體現了古代農業技術的智慧。
注:現代語境下“攪拌車”指混凝土運輸車輛(如),但與此處讨論的古代器械無關聯。
攪車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為在道路上蹂躏車輛或者道路,造成交通阻塞。這個詞的含義比喻行為粗暴、破壞性強。
攪車的拆分部首是手,筆畫數為9畫。
攪車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紅樓夢》一書中,出自“江南弄春時,已過梅花草。 黃梅時節家家雨,攪風攪雨攪周道。”這句詩。後來,這個詞被廣泛使用,成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描述詞語之一。
攪車的繁體字為攪車。
古代漢字寫法中,攪車的寫法為搗車。這種寫法在書法上又稱為草書,通常用于古代文獻或者人物手迹中。
1. 他因酒後攪車,導緻交通堵塞,被警察逮捕了。
2. 這位司機攪車攪得整個城市交通陷入了癱瘓。
攪車可以組成以下詞彙:
1. 攪局:指某人或某事有意或無意地破壞、擾亂他人的計劃、安排或秩序。
2. 攪亂:擾亂或破壞某個場合、情況或秩序。
3. 攪動:通過騷動或其他行動在某個群體或事物中産生震動、擾亂或變化。
近義詞包括:阻塞、堵塞、混亂。
反義詞包括:通暢、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