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阻。《史记·南越列传》:“王之上书,数諫止王,王弗听。”《三国志·蜀志·董和传》:“前参事於 幼宰 ,每言则尽,后从事於 伟度 ,数有諫止。”《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 宰孔 私诣 管仲 曰:‘夫封禪之事,非诸侯所宜言也。 仲父 不能发一言諫止乎?’”
“谏止”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àn zhǐ,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劝谏的方式阻止他人的错误行为或决策。以下是详细解析:
古代政治场景:
常见于君臣关系中,如大臣上书劝谏君主停止不合理政令。例如:
社会伦理应用:
也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上级的规劝,如《三国志·蜀志》中董和“数有谏止”上级的过失。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史记》《三国志》等文献原文。
谏止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劝告他人停止错误的行为或者劝诫他人不要再做某事。谏止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的规劝、劝诫与劝止。
谏字由言字旁和戋字旁组成。部首:言、戈,总笔画:14。
谏字最早源自于金文,其形状象征着劝告的意思。在繁体中,谏字的字形则稍有变化,用“諫”来表示。
在古代,谏字的写法也有所不同。例如,秦朝时期的写法是“諫”,在汉代则写作“譼”。
1. 他对朋友的不良习惯进行了谏止,希望他能改正错误。
2. 在中国古代,朝廷官员常常以谏止君主作为维护政治的一种方式。
组词:规谏、忠谏、劝谏、诫谏、谏言
近义词:劝止、规劝、劝戒
反义词:纵容、放任、容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