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遺的意思、見遺的詳細解釋
見遺的解釋
被遺棄。《南史·楊公則傳》:“昔 廉頗 、 馬援 以年老見遺,猶自力請用。” 唐 李颀 《不調歸東川别業》詩:“寸祿言可取,託身将見遺。”
贈送給我。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三》:“近有 張生 者, 晉 司馬華 九世孫,不遠千裡,以 孔子 木履一枚見遺,雲傳寶已二百年。”
詞語分解
- 見的解釋 見 (見) à 看到:看見。罕見。見微知著。見義勇為。見異思遷。 接觸,遇到:怕見風。見習。 看得出,顯得出:見效。相形見绌。 (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見上。見下。 會晤:會見。接見。 對事物觀
- 遺的解釋 遺 (遺) í 丢失:遺失。遺落。 漏掉:遺忘。遺漏。 丢失的東西,漏掉的部分:補遺。路不拾遺。 餘,留:遺留。遺俗。遺聞。遺址。遺風。遺憾。遺老(a.經曆世變的老人;b.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專業解析
"見遺"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被遺漏;被遺棄;不被任用或采納”。它體現了被動意味,強調主體處于被忽視、未被選中的狀态。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核心釋義:
- 被遺漏: 指在選拔、記錄、考慮等過程中被忽略、被落下。例如,在列舉事物或選拔人才時,某個本應被包含的對象沒有被注意到或選中。
- 被遺棄: 指被抛棄、被舍棄。強調主體失去了原有的位置、價值或關注。
- 不被任用或采納: 特指在人才選拔或意見征詢中,某人或某建議未被選中、未被接受。
-
語法特征:
- 被動結構: “見”字在古漢語中常用來表示被動,相當于“被”。“見遺”即“被遺(漏/棄)”。這是理解該詞的關鍵。
- 動詞性: “遺”本身是動詞,意為“遺漏”、“遺棄”、“舍棄”。“見遺”整體作為一個動詞性短語使用。
-
典型用法與語境:
- 常用于描述人才懷才不遇,未被當權者發現或任用。例如:“才高見遺”(才華很高卻被遺漏/不被任用)。
- 用于描述物品、意見等未被選中或采納。例如:“其策雖佳,惜乎見遺”(他的計策雖然很好,可惜未被采納)。
- 出現在古籍、成語或較正式的書面語中,現代漢語口語中較少使用。
-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被棄、被黜、落選、遺漏、棄置、埋沒。
- 反義詞: 見用(被任用)、獲選、采納、收錄、重用。
-
示例:
- “昔毛遂,趙之陪隸,猶假錐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況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無慷慨死難之臣乎!夫自衒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幹時求進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陳聞于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獻其忠,必知為朝士所笑。聖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 —— 曹植《求自試表》(文中表達了擔心自己的才能和忠心“見遺”的憂慮)。
- “珠玉無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 夫物固有以賤治貴,以丑治好者矣,智者棄短取長,以緻其功。今使貢士必核以實,其有小疵,勿強衣飾,出處默語,各因其方,則蕭、曹、周、韓之倫,何足不緻,吳、鄧、梁、窦之屬,企踵可待。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忠良之吏誠易得也,顧聖王欲之不爾。” —— 王充《論衡》(讨論了賢才可能因小瑕疵而“見遺”的問題)。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見遺”的釋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見”字表被動用法及“遺”字相關義項的闡釋。
- 曹植《求自試表》、王充《論衡》等古籍中的實際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見遺”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àn yí,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1.被遺棄/不被重用
這是該詞最常見的含義,多用于古代文獻或詩詞中,表示人或事物被忽視、舍棄。例如:
- 《南史·楊公則傳》提到廉頗、馬援因年老“見遺”,仍堅持為國效力。
- 唐代李颀在《不調歸東川别業》中寫道:“寸祿言可取,託身将見遺”,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
- 南北朝鮑照的詩句“小臣良見遺”亦以“見遺”暗指未被朝廷重用。
2.贈送(罕見用法)
在特定語境下,“見遺”可表示“贈送給我”,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例如:
- 明代胡應麟記載,有人将孔子木履“見遺”,意為“贈送給我”。
使用場景與注意
- 文學表達:常見于古詩文,多抒發對際遇的感慨或對曆史的追憶,如岑參“希君無見遺”表達希望被重用的心情。
- 語境區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漢語中,“被遺棄”仍是主流釋義,而“贈送”義多出現在特定曆史文獻中。
若有進一步考據需求,可參考《南史》《少室山房筆叢》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半邊人背晦邊邦镔刀步擔不二味參左車夫摛錦粗縷谠論侃侃琱文斷手惡稔禍盈反德法寺風雨同舟豮豕婦公稾鞂官司毫無二緻豢池歡眉大眼會蕞交态桀壁浄覺姬人笄歲僦舍巨驵颽潤衎然藍關聊城市陵木旒翣履榮沒鏊頭母難之日搒童輕車熟道铨簡勸率儒硎煞氣拾菜睡椅稅制堂花梯媒忘乎所以違費蚊香武陵蠻無升仙露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