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跛足曲背。《新唐書·外戚傳·楊國忠》:“明年大選,因就第唱補,帷女兄弟觀之,士之丑野蹇傴者,呼其名,輒笑於堂,聲徹諸外,士大夫詬恥之。”
“蹇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蹇”和“伛”兩個語素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蹇(jiǎn)
指跛足、行走困難,引申為遲鈍或不順利。例如《史記》中“蹇步”即形容步履艱難。
伛(yǔ)
指駝背,也可表示彎腰以示恭敬。如《醉翁亭記》中“伛偻提攜”即描述彎腰駝背的老人。
組合義
“蹇伛”為聯合結構,形容跛腳且駝背的身體缺陷,多指外貌丑陋或行動不便。例如《新唐書》記載,楊國忠曾嘲笑“丑野蹇伛”之士,導緻士大夫蒙羞。
如需進一步了解“伛”的引申義(如恭敬姿态),可參考《呂氏春秋》《左傳》等典籍。
蹇伛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足”和“人”。它共有17個筆畫,屬于繁體字。
蹇伛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被解釋為“行走困難而委曲”之意。在古代,人們常用蹇伛來形容行走困難或姿勢不便的情況。
和簡體字相比,蹇伛是一種繁體字,寫法稍有不同。其中,“蹇”字的簡化形為“蹇”,而“伛”字的簡化形為“伛”,它們在繁體字中保持了原來的形态。
在古代,蹇伛的寫法與現在有些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字形為“踐”,并包括了“足”,“千”,“忄”三個部首。隨着字形的演變和簡化,蹇伛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寫法。
1. 他受了傷,走路變得蹇伛了。
2. 這個老人的腿腳不太好,行動有些蹇伛。
蹇伛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詞語,例如:
1. 蹇伛不前:形容行動緩慢,舉步維艱。
2. 跛蹇:形容行走困難,跛足。
與蹇伛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跛行:行走困難,步履蹒跚。
2. 拐腳:走路時姿勢不正,腳步欠穩。
與蹇伛意思相反的詞語是:
1. 徑直:形容行動迅速,沒有拖泥帶水。
2. 暢行無阻:形容行動順暢,沒有任何困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