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所為。《晏子春秋·問下二十》:“及夫大賢,則徒處與有事無擇也,隨時宜者也。”《戰國策·秦策一》:“夫徒處而緻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緻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 鮑彪 注:“徒,猶空也。言無所為。”
"徒處"是由"徒"與"處"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組。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包含雙重含義:其一指"獨居而無作為的狀态",如《戰國策·秦策》載"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的語境中,暗示士人未遇明主時的徒處境遇;其二指"無功而居其位",《說文解字》釋"徒"為"步行也",段玉裁注引申作"空也",強調虛占其位的狀态,與《漢書·王莽傳》"諸生庶民大和會,十萬衆并集,平作二旬,大功畢成"形成功業與徒處的對照。
從構詞法分析,"徒"作副詞表"僅僅、隻是","處"為動詞表"居留",組合後凝固為特定曆史語境中的狀态描述。現代漢語中該詞已屬罕用,但在研究先秦文獻時仍需注意其特殊語義,如《韓非子·五蠹》"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即暗含對徒處者的批判。建議在古籍閱讀時結合王力《古代漢語》第三冊關于虛詞演變的論述,準确理解其時代語義特征。
“徒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ú chǔ,其核心含義指無所作為、空耗時間。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晏子春秋·問下二十》:“及夫大賢,則徒處與有事無擇也,隨時宜者也。”。另在《戰國策·秦策一》中也有使用:“夫徒處而緻利,安坐而廣地……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鮑彪注:“徒,猶空也。言無所為。”。
部分資料将其歸類為成語,強調其固定搭配與比喻意義,但核心含義與普通詞語解釋一緻。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徒居”“徒行”等詞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參考《晏子春秋》《戰國策》原文或權威詞典。
白牡丹報丁暴作繃瓷賓見箔經繩材物唱揚蟾月朝寮撤材城鼓鋤艾叢穢寸心不昧蜑丁躭翫蹀跶歸福古子害碜含哀毫厘千裡禾把虹帶懷黃佩紫朚伥回見昏障講亭金翅擘海幾權開張看觑寬征淚漬兩制淩替滿理每飯不忘秘籙谧息逆書旁門邪道平聲輕年器什羣元軟怯深邈世伯陶遠天庭腿杆亡弗王莊完具午初消匿歇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