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徒處的意思、徒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徒處的解釋

謂無所為。《晏子春秋·問下二十》:“及夫大賢,則徒處與有事無擇也,隨時宜者也。”《戰國策·秦策一》:“夫徒處而緻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緻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 鮑彪 注:“徒,猶空也。言無所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徒處”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ú chǔ,其核心含義指無所作為、空耗時間。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古典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晏子春秋·問下二十》:“及夫大賢,則徒處與有事無擇也,隨時宜者也。”。另在《戰國策·秦策一》中也有使用:“夫徒處而緻利,安坐而廣地……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鮑彪注:“徒,猶空也。言無所為。”。

三、使用場景

四、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将其歸類為成語,強調其固定搭配與比喻意義,但核心含義與普通詞語解釋一緻。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徒居”“徒行”等詞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典用例,可參考《晏子春秋》《戰國策》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徒處》的意思

《徒處》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某人或某事停留在原地,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和進展。一般來說,它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情處于現狀,沒有任何改變或進展。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徒處》的部首是“彳”(用于表示走路的動作)和“彳”(表示人的身體),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徒處》的簡化字形式源自于繁體字,繁體字的寫法是「徒處」。它的簡化形式為「徒處」。繁體字通常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徒處」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使用傳統的繁體字寫法,其拼寫為「徒處」。不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字形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因此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

例句

1. 他在工作中一直徒處,沒有任何進步。

2. 這個項目已經徒處了好幾個月了。

組詞

組詞:“徒勞”、“徒步”、“徒辦”、“徒刑”。

近義詞

近義詞:“停滞”,“停留”。

反義詞

反義詞:“進展”,“前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