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 古国名。也译作“健陀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健驮罗 国,东西千餘里,南北八百餘里,东临 信度河 。” 辽 希麟 《续一切经音义》卷三:“ 乾陁罗 ,上音虔。旧云 健驮罗 。此云持地。昔此国多有得道圣贤住持其境,不为他国侵害故也。又云香气遍,谓此国多生香气之花,遍其国内,以为名也。其国在 中印度 中, 北印度 南境也。”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如同是说一切有部,流行于东方 迦湿弥罗 和流行于西方 健陀罗 的就很不一样。”按,今 ********* 之 喀布尔 、 坎大哈 以东,及 巴基斯坦 之 白沙瓦 ,皆 健陀罗 故地。当 印度 阿育王 宏扬佛法时,曾遣僧传教于其地,其佛教艺术极著名,号曰 健陀罗 艺术。
健驮罗(Gandhāra)是古代印度西北部的重要文化地理概念,其名称源自梵语,意为“芳香之地”。作为佛教艺术史上的核心术语,它特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盛行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至阿富汗东部一带的佛教造像艺术流派。该词在汉语典籍中最早见于《大唐西域记》,玄奘将其音译为“健驮逻”,后演变为现代通用的“犍陀罗”或“健驮罗”。
健驮罗艺术融合了希腊化雕塑技法与印度佛教主题,形成了佛陀形象首次具象化的艺术风格。其造像特征包括波浪卷发、深目高鼻的希腊化面容,以及通肩式袈裟的写实衣纹表现。这种风格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早期佛像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佛教典籍中,健驮罗地区被记载为《增一阿含经》所述“十六大国”之一,《那先比丘经》更详细描述了该地区与希腊化王国间的文化交流。现代考古发现,如大英博物馆藏的健驮罗佛陀立像(编号1895,1022.1)和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浮雕《佛陀诞生图》,均印证了文献记载的艺术特征。
“健驮罗”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佛教术语中的含义
原为佛教经典中的词汇,意为“正直的人”,形容思想、行为、言语正直诚实的人。现代汉语中,常用来描述人性格或行事风格的正直特质,如“他为人健驮罗,深受信赖”。
古国名称
指亚洲古国“健陀罗”(梵语Gandhara的音译),其疆域涵盖今阿富汗喀布尔、坎大哈以东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其地理位置“东临信度河”,并描述其疆域范围。
佛教艺术关联
该地区因印度阿育王传播佛教而闻名,发展出独特的“健陀罗艺术”,融合希腊与印度风格,对佛像雕刻影响深远。佛教经典《续一切经音义》提到此地因“香气遍”得名,暗示其文化繁荣。
补充说明
白地款本柢表谥不遑暇食阐导春申君出豫爨具待漏院诞说登位烦厌皋稽功构国奉含饴弄孙和璧隋珠红净宏图吼三喝四华僞健剑交换价值戒口诘诎聱牙钧甄靠讬刻画亏盈捞铃仂词泠纶林寒涧肃鹿梨论黄数白煤柱猛法闽岭旁瞩铺于骞翥切迫勤伫取精用弘热导宂职上德禅位胜游沈淖赊僻失心水丹贪彊头绳鼍矶围网文澜阁武断乡曲乡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