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践冰的意思、践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践冰的解释

犹履冰。比喻处于险境。语本《诗·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三国 魏 曹植 《陈审举表》:“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溼,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陈书·后主纪》:“惧甚践冰,慄同驭朽。”《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传上论》:“自谓践冰之虑已除, 泰山 之安可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践冰”作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基本释义

“践”在《说文解字》中释为“履也”,本义为踩踏;“冰”指水凝结的固体状态。二字组合后,“践冰”字面含义为“脚踩在冰面上”,《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行走于冰上”的动作描述。

二、引证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晋书·索靖传》:“譬如践冰,动则陷裂”,以冰面易碎的特性比喻行事需极度谨慎。宋代《太平御览》引《吕氏春秋》注疏中,亦用“践冰”暗喻君主治国如临险境,须持敬畏之心。

三、文化内涵

在传统语境中,“践冰”常与“临渊”并列构成警示意象,如《诗经·小雅》毛传注“如履薄冰”时,强调其承载的儒家“戒慎恐惧”思想。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指出,该词在礼制文献中常喻指遵守法度,如《礼记·曲礼》所述“行不履冰”的礼仪规范。

四、现代用法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列为书面语词,多用于文学创作,例如:“谈判双方如践冰而行,每一句话都经过反复斟酌”(人民日报语料库用例)。在成语体系中,与“临深履薄”“渊冰之戒”等形成语义关联群。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注》等权威辞书,历史用例引自《晋书》《太平御览》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践冰”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践冰”字面意为“踏行于薄冰之上”,比喻处于危险境地或需极度谨慎行事。该词强调在险境中行动时需如履薄冰般小心,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二、出处与演变

  1. 语源:
    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中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简化为“践冰”。
  2. 典籍用例:
    • 《南史》记载:“自谓践冰之虑已除,泰山之安可恃”,形容自以为脱离险境后的松懈。
    • 《陈书·后主纪》用“惧甚践冰”表达对危机的极度担忧。

三、用法与场景

  1. 形容险境:
    多用于描述身处危险或需高度警惕的情境,如政治斗争、重大决策等。
  2. 强调谨慎:
    可引申为对行为谨慎的提醒,例如:“处理此事需践冰之心,不可草率”。

四、近义与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中的用例,可参考《诗经》《南史》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倍八狄白地明光锦帮儿宝贿比比划划逼认布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惭幸骖驭唱第沉醉楚腰弹抨灯烛辉煌地表水恶孰分颁粪便高严呵噪虹洞徽号角人激触矜名妒能菤葹橘童伉特考检刻顷旷途矿业老体面林扉吏气丽山历营鸾旃囊底智难极难星内书堂内拙霹雳楔谦撝乾鉴千秋万世囚籍荣荣汪汪神巧食封肃纷童丱通玄真经投充王居士先慈卸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