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柝的意思、烽柝的詳細解釋
烽柝的解釋
烽火和打更梆子。謂發生戰争。 北周 庾信 《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雖復兼能共治,未遣渡河之獸,烽柝是警,實擾移關之民。”
詞語分解
- 烽的解釋 烽 ē 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烽火(a.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b.喻戰争或戰亂)。烽煙。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戰鼓,指戰争)。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柝的解釋 柝 ò 古代打更用的梆子:“朔氣傳金柝”。 古同“拓”,開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烽柝”是古代漢語中與軍事防禦相關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來源信息歸納如下:
一、詞義解釋
“烽柝”由“烽”和“柝”組成:
- 烽:指烽火,古代邊防報警時點燃的煙火信號()。白天放煙稱“烽”,夜間舉火稱“燧”,用于傳遞敵情。
- 柝:指打更用的木質梆子,夜間巡邏時敲擊報時或警示()。
組合後,烽柝代指戰争時期的警戒狀态,特指烽火與巡夜報更的軍事防禦體系,引申為發生戰亂()。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北周文學家庾信的碑文《陝州弘農郡五張寺經藏碑》:“雖復兼能共治,未遣渡河之獸,烽柝是警,實擾移關之民。”()此處通過“烽柝”描繪戰事頻繁對民衆的侵擾。
三、詩詞用例
宋代詩詞中常以“烽柝”渲染邊塞氛圍:
- 魏了翁《水調歌頭》:“孤堞暮煙烽柝,輝卻挂蛇杯。”()
- 陳天麟《送太守李公》:“烽柝開邊月,犁鋤慶麥秋。”()
四、延伸辨析
“烽柝”屬于古代軍事術語,現代已不常用。需注意其與近義詞“烽燧”(僅指烽火信號)的區别,前者更強調戰争狀态下的整體警戒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烽柝(fēng duò)這個詞意思是指軍事設施或火炮的底座。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火”是指火炮,“木”是指底座或架子。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可以拆分出“火”和“木”兩個部首。根據筆畫分析,這個詞有10個筆畫。
《烽柝》這個詞的來源較為宏大。在中國古代,為了防禦和攻打敵人,需要具備強大的火炮力量。因此,人們開始建造烽台和柝,用于觀測敵情和放置火炮。這樣,烽台和柝成為了軍事設施的代名詞。而将“烽柝”兩個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立的詞也是曆史的産物。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烽柝逐漸發展為一個統一的詞彙。
至于繁體字,烽柝的繁體字為「烽柮」。其中,「柮」是由木部的「木」和古代漢字的「又」組成。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烽柝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古籍記載,烽柝的字形為「烽」兩點火熊熊上升,上方有幾點火星,下部是火的形狀,下面有十字架行形狀,「柝」由七個豎形的橫杠相鄰而成。
下面是一個關于烽柝的例句:“敵軍靠近,我軍将烽柝中的火炮調整到最佳位置,準備進行反擊。”
根據《康熙字典》,與烽柝相關的詞彙有“烽火”、“皇陵烽火”等。其中,“烽火”指的是台上烽燧發出的煙光,也用來表示戰争或沖突。“皇陵烽火”是指位于皇陵周圍的烽燧。這兩個詞與“烽柝”共同形成了文化上的聯繫。
至于烽柝的近義詞,可以使用“火炮基座”、“火炮底座”等來表示同樣的意思。
關于烽柝的反義詞,可以使用“無烽柝”、“無火炮底座”等來表示相反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