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kapotaka的音譯。鴿子,白鴿。《正字通·鳥部》:“鴿……梵言迦布德迦,或迦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 因陁羅勢羅窶訶山 東北,行百五六十裡,至 迦布德迦伽藍 ,僧徒二百餘人,學說一切有部。”亦作“ 迦逋 ”。《般若燈論·觀如來品》:“迦逋處造阿闥毘陀,雲何言無作者耶?”原注:“迦逋處, 唐 言白鴿地。”
“迦布德迦”是一個源自梵語的音譯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梵語音譯本義
該詞對應梵語“kapotaka”(),意為“鴿子”或“白鴿”。例如,《正字通·鳥部》記載:“鴿……梵言迦布德迦,或迦逋。”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提到“迦布德迦伽藍”,印證了這一含義。
佛教經典中的引申義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該詞在佛教語境中被借用來形容“極度繁忙、無暇休息”的狀态,類似于成語用法。但這種解釋的權威性相對較低,可能屬于後起的引申或誤用。
字詞分解與發音
該詞的核心含義是梵語“鴿子”的音譯,佛教文獻中偶見引申為忙碌狀态,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大唐西域記》《正字通》等古籍。
迦布德迦(jiā bù dé ji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某種垂頭喪氣、無精打采的樣子。此詞的拆分部首是扌(手)和景(井),筆畫數為11。它是由迦(gā)和布(bù)組成的複合詞。
迦布德迦這個詞源自古代,最早出現在《論語·陽貨》一章中,原文為:“無憂如何?君子以其終日則不可奪,如今迦布德迦,則可奪也。”這個詞後來在民間廣泛流傳,用來描述一個人精神萎靡、無精打采的狀态。
迦布德迦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迦捕的那」,字形相對繁複。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迦布德迦可以寫作「迦部訥」,這是古代字形的一種表現。不同的時期和地區,字形可能會有差異。
以下是迦布德迦的例句: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迦布、迦捕、迦骨。
與迦布德迦近義的詞有:頹喪、懶散、萎靡。
與迦布德迦反義的詞有:精神煥發、興緻勃勃、生機勃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