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蟨鼠的意思、蟨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蟨鼠的解釋

獸名。即蟨。《爾雅·釋地》“蟨” 晉 郭璞 注:“今 鴈門 廣武縣 夏屋山 中有獸,形如兔而大,相負共行,土俗名之為蟨鼠。” 北齊 劉晝 《新論·托附》:“蟨鼠附於蛩蛩,以攀追日之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三·鼠》:“今 契丹 及 交河 北境有跳兔,頭、目、毛色皆似兔,而爪足似鼠。前足僅寸許,後足近尺。尾亦長,其端有毛。一跳數尺,止即蟨仆,此即蟨鼠也。”參見“ 蟨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蟨鼠”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獸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蟨鼠”讀作jué shǔ,是古書中的獸名,形似兔而體型較大,後足長、前足短,尾長且末端有毛。主要見于《爾雅》《新論》等典籍,多與“蛩蛩巨虛”(傳說中的共生獸類)并提。

二、形态與習性

  1. 外形特征:形如兔但更大,前足僅寸許,後足近尺,尾巴末端有毛(類似現代跳鼠類動物)。
  2. 共生關系:常與“蛩蛩巨虛”共同行動,一方負責覓食,另一方負責禦敵,形成互助關系。

三、文獻記載

四、現代對應

部分學者認為“蟨鼠”可能是古代對跳兔(現代跳鼠科動物)的稱呼,這類動物後肢發達、善跳躍,分布于幹旱地區,與古書記載的形态相符。

五、注意區分

需與“鼯鼠”(滑翔鼠類)、“鼫鼠”(田鼠類)等名稱相近的動物區分,蟨鼠更偏向傳說中的共生獸類,實際生物對應尚無定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爾雅注》《本草綱目》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蟨鼠》的意思

《蟨鼠》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一種小型哺乳動物,屬于齧齒目,常見于北方地區。蟨鼠主要以植物的根莖、種子、樹皮等為食,善于攀爬和挖掘,常在地下或樹洞中築巢穴。

拆分部首和筆畫

《蟨鼠》的字形由“蟲”和“鼠”兩部分組成。其中,“蟲”為部首,表示與昆蟲或爬行動物相關的字詞;“鼠”為主體部分,表示與鼠類動物相關的字詞。總共擁有11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寫法

《蟨鼠》一詞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爾雅》這本古代字典。根據《中華字海》的記錄,蟨鼠的字形在繁體中為“蟀”、“鼠”組合而成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蟨鼠的字形略有變化。古時候蟨鼠的寫法為“䶽”。雖然字形不同,但其仍然指代着同一種小型哺乳動物。

例句

1. 大自然中,蟨鼠常常能看到它們用爪子挖掘巢穴的場景。

2. 最近,我在花園裡發現了一隻蟨鼠,它十分機靈。

組詞

1. 蟨鼠洞:蟨鼠築巢的地方。

2. 蟨鼠食:蟨鼠所食用的植物。

3. 蟨鼠族:蟨鼠的家族。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鼠類、齧齒動物、地鼠。

反義詞:貓、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