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雠虜的意思、雠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雠虜的解釋

(1).被俘的敵人。 唐 吳兢 《貞觀政要·任賢》:“朕拔卿於讎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2).敵寇。 宋 葉適 《代人上書》:“内可以安國家,外可以滅讎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雠虜(chóu lǔ)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雠”和“虜”二字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文獻依據角度詳細解析:


一、分字釋義

  1. 雠(chóu)

    • 本義:應答。《說文解字·言部》載:“雠,猶應也。”段玉裁注:“雠者,以言對之。”
    • 引申義:仇敵、怨恨。如《詩經·邶風·谷風》:“反以我為雠。”
    • 文獻依據:
      • 《說文解字注》
      • 《詩經正義》
  2. 虜(lǔ)

    • 本義:俘獲。《玉篇·毋部》釋:“虜,獲也。”
    • 引申義:戰俘、敵人(含貶義)。如《史記·項羽本紀》:“虜秦将王離。”
    • 文獻依據:
      • 《玉篇校釋》
      • 《史記集解》

二、複合詞“雠虜”的語義

“雠虜”為并列結構,指“仇敵與俘虜”,引申為可被俘獲的仇敵,多用于描述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貶稱,含軍事對抗色彩。

文獻例證:

《漢書·李陵傳》:“陵曰:‘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陵搜得,皆劍斬之。明日複戰,斬首三千餘級。引兵東南,循故龍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虜從上風縱火,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單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騎擊陵。陵軍步鬥樹木間,複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是日捕得虜,言:‘單于曰: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無有伏兵乎?’諸當戶君長皆言:‘單于自将數萬騎擊漢數千人不能滅,後無以複使邊臣,令漢益輕匈奴。’”

——班固《漢書》卷五十四


三、文化内涵與使用演變

  1. 曆史背景:

    • 多見于漢唐史書,反映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的沖突(如漢匈戰争、唐突之戰)。
    • 隱含“華夷之辨”思想,體現古代中國的邊疆防禦意識。
  2. 語義演變:

    • 古代:軍事術語,強調敵對性與可征服性(動态對抗)。
    • 近現代:隨語境弱化,漸成曆史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

四、權威工具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雠虜:仇敵;敵人。古時多指外族敵人。”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12卷

  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虜:①俘獲;②俘虜;③對敵方的蔑稱。雠:仇敵。”

    ——王力等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結論

“雠虜”是承載古代軍事對抗與民族關系的曆史語彙,其語義根植于特定時代的政治沖突,需結合文獻語境理解其貶義性與動态特征。現代使用僅限學術或曆史文本,日常語言中已被“仇敵”“外寇”等詞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雠虜”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óu lǔ,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釋義

2.字義分解

3.語境與用法

4.近義詞與反義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雠”與“虜”的單獨釋義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社客徹劄寵數寵幸除道椿萱并茂賜鸩大哥大燈燭凋敝地殼遁疚遁世幽居放電返工覆亂诟噪挂席為門過端過賣杭絕黃花箋晃眼貨寳儉克荊三棱糾縛菊醑開晴抗衾可親可事寬簡郎當藍绶漻漻麥丘之祝眉南面北門堂泯邈平國乞覓全豹人生面不熟辱抹申旦世事炎涼世外市譽數不着太極宮塘卒讨讐通穴箨質韋平悟佛無擾誤診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