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顔淵 、 子思 、 曾參 、 孟轲 。舊時以此四人配祀 孔子 廟。 顔淵 、 子思 居東, 曾參 、 孟轲 居西,通稱四配。其始配之年: 顔淵 為 三國 魏 齊王 正始 二年(見《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 曾參 為 唐睿宗 太極 元年(見《新唐書·禮樂志五》), 孟轲 為 宋神宗 元豐 七年(見《宋史·神宗紀三》), 子思 為 宋度宗 鹹淳 三年(見《宋史·度宗紀》)。
(2). 明 袁宏道 戲稱 孔子 為飲宗,祀為酒聖,以 阮籍 、 陶潛 、 王績 、 邵雍 為配祀。
“四配”是儒家文化中的專有名詞,指在孔廟中配享祭祀的四位重要人物,主要分為兩種解釋:
明代文人袁宏道曾戲谑地将孔子稱為“酒聖”,并設定以阮籍、陶潛(陶淵明)、王績、邵雍為“四配”,表達對酒文化的推崇。這種說法屬于非主流的文化衍生,常見于文學創作中。
“四配”一詞中的“配”本義為兩性結合,但在此語境下引申為“配享祭祀”,即與主祭者共享尊崇地位。該概念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師承與道統的延續性。
《四配》是指一個詞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的屬性。它用來描述一個漢字的組成、拆分以及其所包含的基本元素。
《四配》包括部首和筆畫兩個方面。
部首是指漢字中具有獨立含義的基本形狀或構件,可以用來歸類字形。例如,“木”是“木頭”、“森林”等字的部首。
筆畫是指描寫一個漢字所需要的筆畫的數量和順序。例如,“一”是一個筆畫。
《四配》這個詞語最初來源于中國古代字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是由東漢末年的許慎編纂的一本字典。
《四配》的繁體字為「四配」,字形保留了原始寫法的特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四配》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需要參考古代字典或古代文獻。
以下是《四配》的例句:
這個字的四配為「口」和「一」。
他擅長根據四配推測字義。
以下是與《四配》相關的組詞:
部首、筆畫、字形、拆分、歸類、字典、字義、推測
與《四配》近義的詞語包括「部位」、「字源」、「構造」。
與《四配》反義的詞語包括「整體」、「完整」、「非拆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