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栰的意思、火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栰的解释

古代水战中用以驰近并能焚毁对方战船的着火的木筏。《魏书·李崇传》:“又於楼船之北,连覆大船,东西竟水,防贼火栰。”《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帝遣骑将 李绍荣 ,直抵 梁 营,擒其斥候, 梁 人益恐,又以火栰焚其连舰。”《元史·顺帝纪七》:“ 徐寿辉 伪将 倪文俊 復陷 沔阳府 。 威顺王 宽彻普化 令王子 报恩奴 等同 湖南 元帅 阿思蓝 水陆并进讨之。至 汉川 ,水浅, 文俊 用火栰烧船, 报恩奴 遇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栰(huǒ fá)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合成词,通常指古代军事或民间使用的一种带有火攻功能的筏子。从构词角度分析,“火”指燃烧的火焰,“栰”同“筏”,即用竹木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组合后特指搭载可燃物、用于水上火攻战术的器械。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火栰常见于古代战争场景,例如在水战中将其点燃后顺流冲向敌船。其构造通常以竹筏或木筏为基础,堆积油脂、柴草等易燃物,作战时点燃以破坏敌方船只或设施。明代兵书《武备志》中记载的火栰制作工艺,详细说明了需“实以薪草,灌以膏油,系以轻绳”,佐证了其军事用途的可靠性。

在民俗记载中,福建沿海地区的地方志曾提及火栰作为祭祀仪式中的特殊载体,将祭品置于点燃的栰上任其漂流,这一用法与《闽杂记》所述的“送王船”习俗存在文化关联性。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已逐渐被“火筏”替代,多出现于历史文献或区域性文化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火栰”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火栰(huǒ fá)是古代水战中使用的火攻武器,指在木筏上装载可燃物并点燃,用于冲撞并焚烧敌方战船的装置。这种战术武器常见于宋元之前的冷兵器时代,属于水上火攻战术的典型装备。

二、构造与战术运用

三、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魏书·李崇传》,后《资治通鉴》等史书均有记载。如后唐庄宗时期,李绍荣曾用火栰焚毁梁军连舰,这类战例多出现在五代至宋元时期的水战中。

注:需注意与“火铳”(金属火器)、“火熜”(取暖竹炉)等形近词区分,这三个词分别对应不同的古代器物。

别人正在浏览...

按章半折霸桥鷩毳笔阵搏逐鹑笼打话灯虎电目斗筲子对于睹睐風羊负霜父子军官房官事孤存侯禳化导回黄转緑简籍交好界壤进献吉神鸡黍期酒膏旧科句解开山祖看成克服恐栗空速睽合媿色涖职面斥民办明珠投暗磨车轻财好义歧误三人行,必有我师膻行蛇母诗骚诗誉庶僚睃见探花宴探抉童丱土均图纸威风扫地羡田嶰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