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朝散的意思、朝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朝散的解釋

朝散大夫的省稱。 隋 時設置的散官名。 唐 宋 時文階官之制,從五品下稱朝散大夫。 元 朝時升至從四品下, 明 時廢除。 唐 白居易 《聞行簡恩賜章服喜成長句寄之》:“吾年五十加朝散,爾亦今年賜服章。” 明 湯顯祖 《牡丹亭·言懷》:“父親朝散之職,母親縣君之封。”《續資治通鑒·宋太祖端拱元年》:“近制,宰相子起家即授水部員外郎,加朝散階。”參閱《通典·職官三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朝散在漢語中主要有兩重含義:

一、古代官職名稱 "朝散"作為官職簡稱,特指"朝散大夫"。該官職始設于隋朝,屬從五品下散官,主要授予有資曆但無實際職事的官員。唐代沿襲此制,《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其位列文散官第九階,金代升為從四品。該官職雖無具體執掌,卻是體現官員品級的重要身份标識。

二、字面組合詞義 由"朝"與"散"二字複合構成:

  1. 指代朝會結束後的時段。如《詩經·小雅》鄭玄箋注"朝散猶退朝"即表達此意。
  2. 描述清晨的閑適狀态。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夜登華子岡,朝散辋川谷"中的"朝散",生動刻畫了晨霧在山谷中消散的悠然意境。

(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第6冊第1084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版第193頁)

網絡擴展解釋

“朝散”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區分:

一、官職名稱(曆史官制) “朝散”是“朝散大夫”的簡稱,屬于古代文階散官名:

  1. 起源與演變:始設于隋朝,唐宋時期為從五品下官職,元朝升至從四品下,明朝廢除。
  2. 職能特點:散官階銜,主要表示官員品級而非實際職務,常見于文獻記載。例如唐代白居易在詩中提到“吾年五十加朝散”,明代湯顯祖《牡丹亭》中也有相關描述。

二、成語含義(政治隱喻) 作為成語時,“朝散”(cháo sàn)形容朝廷政權瓦解、官員四散逃亡的情景:

  1. 結構解析:“朝”指朝廷,“散”指分散,組合後隱喻政權崩潰後的混亂狀态。
  2.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述中,帶有對政治動蕩的批判意味。

注意:兩種含義讀音不同,官職讀作“cháo sǎn”,成語讀作“cháo sàn”。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愛子暗海保安團八停不恥參解草莽英雄辰參從私丹姬吊問餌術風樹之悲號躃合城後歲黃骢曲渾身解數監元盡勢擊中決罰開晨快報诳詞诳谝厘嫂籠街喝道馬骝麪木蜜蝍民軍木大囊腫湓浦桡色蓐惱三霄森霄嬸母疏封松落讨野火通花穨陵彎卒威顯文章經濟梧桐無質夏令時相雠湘妃廟銜橛之變閑缺現身說法縣王戲彩娛親齂呬薪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