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utiful scene on a bright day] 亦作“花晨月夕”。二月十五为花朝,八月十五为月夕,引伸指良辰美景
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旧唐书·罗威传》
(1).犹言良辰美景。《旧唐书·罗威传》:“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 元 白朴 《驻马听·歌》曲:“花朝月夜,箇中唯有 杜韦娘 。” 明 胡应麟 《诗薮续编·国朝下》:“每花朝月夕,文酒雍容,穷极胜事,今半化异物矣。”《红楼梦》第一○二回:“到了花朝月夕,依旧相约玩耍。”亦作“ 花朝月夜 ”、“ 花晨月夕 ”。 南朝 梁元帝 《春别应令诗》:“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今不见。” 唐 陈子良 《隋新城郡东曹掾萧平仲诔》:“花朝月夜,置酒题篇。” 清 汪汝谦 《画舫约》:“花晨月夕,如乘彩云而登碧落。”
(2).特指农历二月半和八月半。 明 田汝成 《熙朝乐事》:“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参见“ 花朝节 ”、“ 月夕 ”。
“花朝月夕”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花朝月夕”字面指鲜花盛开的早晨和明月皎洁的夜晚,常用来形容美好的时光与景物,表达对自然美景或愉悦情境的赞美。例如:“如此花朝月夕,实在适合与友人出游。”
该成语最早出自《旧唐书·罗威传》:“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描述了唐代节度使罗威与宾客在良辰美景中赋诗的情景。元代施惠的《幽闺记·少不知愁》中也有相关引用。
部分资料提到该成语隐含“时间短暂”之意,但主流解释仍以“美好时光”为核心,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例如“地久天长,花朝月夕”中,则强调美好事物长久相伴的意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典故或文学用例,可参考《旧唐书》原文或古典文学作品。
《花朝月夕》这个词形象地描述了花朝和月夕这两个时刻,融合了自然景观和时间的美妙。它通过将花朝和月夕作为代表,表达了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的循环变化,以及人们对自然景观和时间流逝的感受。
拆分部首和笔画:
《花朝月夕》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花”字的部首是“艹”字旁,总计7笔;“朝”字的部首是“月”字旁,共计12笔。这两个字各自都是常用字,具有比较常见的结构和笔画。
来源:
《花朝月夕》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的《剡中雪后即事》诗:“剡中春草晓睛开,夹径花朝,入看正欲匀洗;夕阳月夕,一帘幽梦,殷勤罩逐山灵。”这首诗中用“花朝”和“月夕”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类比。
繁体:
《花朝月夕》的繁体字写法是「花朝月夕」,与简体字的写法几乎一致。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花字的旁边加上“丰”字旁,表示“花开得丰盛”。朝字的上部分是“老”字旁,表示“月亮上升的样子”。夕字则是由“大”字旁和“又”字旁组成,表示“太阳下落的样子”。这些写法在现代已不太常见,但可以看到古代对字义的表述。
例句:
1. 每当花朝时分,整个花园都弥漫着花香和阳光。
2. 月夕时分,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宛如银河镶嵌在天宇之中。
组词:
夕阳、夕照、月光、月色、花朝、花开、花香
近义词:
花好月圆、花开花落、望花、望月
反义词:
花谢、月缺、望花却步、望月无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