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卑約的意思、卑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卑約的解釋

(1).困頓。《國語·吳語》:“天子有命, 周 室卑約,貢獻莫入,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無 姬 姓之振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進公爵為 魏王 ” 裴松之 注引《獻帝傳》:“朕以不德,繼序弘業,遭率土分崩,羣兇縱毒,自西徂東,辛苦卑約。”《宋書·恩倖傳·徐爰》:“ 爰 秉權日久,上昔在藩,素所不説。乃 景和 世,******卑約, 爰 禮敬甚簡,益銜之。”

(2).謙讓克制。 宋 葉適 《高夫人墓志銘》:“每族裡間計較家事,極為退懦卑約,示若無有,人或頗忽易,逮其一旦設張豐大,出人望外數等,人皆驚不意,以為何術能然,直以為勉彊然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卑約”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權威辭書進行解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層意思:

  1. 地位卑微,身份低下

    這是“卑約”最核心的含義。“卑”指低微、低下,“約”有卑微、儉樸之意,合起來形容人的社會地位、身份或處境低賤、卑微。此義多見于史書典籍中,用以描述臣服者或處境困頓之人。例如班固《漢書·匈奴傳下》記載匈奴單于向漢朝稱臣時言:“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于漢庭。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幹戈之役。後王莽陵篡,擾動戎夷,續以更始之亂,方夏幅裂。自是匈奴得志,……(西域諸國)複役屬焉。匈奴斂稅重刻,諸國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屬,願請都護。光武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竟不許之。會匈奴衰弱,莎車王賢誅滅諸國,賢死之後,遂更相攻伐。小宛、精絕、戎廬、且末為鄯善所并。渠勒、皮山為于窴所統,悉有其地。郁立、單桓、孤胡、烏貪訾離為車師所滅。後其國并複立。永平中,北虜乃脅諸國共寇河西郡縣,城門晝閉。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帥,北征匈奴……取伊吾盧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于窴諸國皆遣子入侍。西域自絕六十五載,乃複通焉。明年,始置都護、戊己校尉。及明帝崩,焉耆、龜茲攻沒都護陳睦,悉覆其衆,匈奴、車師圍戊己校尉。” 其中描述西域諸國在漢朝無力庇護時被迫臣服于強權(如匈奴、莎車)的處境,即可用“卑約”形容其卑微依附的地位。

  2. 謙卑克己,自我約束

    “卑”在此引申為謙卑、謙遜,“約”指約束、節制。合起來表示為人處世态度謙遜低調,能夠克制自己的欲望或言行,不放縱。此義強調一種道德修養或處世态度。例如《三國志·魏書·王昶傳》裴松之注引《别傳》載王昶誡子書曰:“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沖虛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夫富貴聲名,人情所樂,而君子或得而不處,何也?惡不由其道耳。……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于彼,妄則無害于身,又何反報焉?……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其中倡導的謙退自省、不争不伐的處世之道,即可視為一種“卑約”的修養。

  3. 生活儉樸,用度節省

    由“卑微”、“約束”之意引申,也可形容生活簡單樸素,不尚奢華,在物質用度上非常節儉。此義與“儉約”相近。宋代筆記或文集中偶見此類用法,用以描述清貧或崇尚節儉之人的生活狀态。例如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載:“晏安恭為越州教授,張子韶為佥判。晏美髯,人目之為晏胡。一日,同赴郡集,晏最末至,張戲之曰:‘來何遲也?’晏曰:‘為禮髯所困。’張曰:‘昔為伏波将軍,號為矍铄,此猶可用也。至于褒鄂、褒段,皆在髯,将若之何?’坐客皆笑。然晏清貧,守官甚卑約,人頗稱之。” 此處“卑約”即指晏安恭官職低微且生活清貧儉樸。

總結

“卑約”一詞的核心内涵圍繞“卑微低下”與“約束節制”展開,既可指客觀的社會地位低下、處境卑微,也可指主觀采取的謙遜克己、生活儉樸的态度和行為。其使用語境多見于古代史書、子書及筆記雜著中,是理解古代社會等級觀念、道德修養和生活方式的一個窗口。在現代漢語中,其具體義項通常被更常用的詞彙如“卑微”、“謙卑”、“儉樸”、“儉約”等所替代。

現代使用建議

鑒于“卑約”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用“地位卑微”、“身份低微”、“謙遜克己”、“生活儉樸”等更清晰易懂的現代詞彙。在學術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引用古籍原文時,則需準确理解其在該語境下的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卑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困頓
    指處境艱難、衰微或生活窘迫的狀态。例如《國語·吳語》中提到“周室卑約,貢獻莫入”,描述周王室因困頓而無法正常進貢。在《三國志》中,天子自稱“辛苦卑約”,也體現了這一含義。

  2. 謙讓克制
    表示為人低調、謙遜隱忍的态度。宋代葉適在《高夫人墓志銘》中描述其“退懦卑約,示若無有”,即通過謙讓展現修養。


二、文獻例證


三、綜合說明

該詞多用于古籍,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其雙重含義分别指向客觀境遇(困頓)與主觀修養(謙讓),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例如《國語》側重國家衰微,而《高夫人墓志銘》則強調個人品德。

别人正在浏覽...

慠達白槌八字沒見一撇陛螭才決镵斧辰階抽緒炊煙樗翁刺請翠采催請悴族蹙金當面鑼對面鼓登難第二産業鬥疊飛毬過文寒澀花顋箭頭誡厲寖少金鼠之變巨頭诳詞拉扯癞蜍癞風老不曉事李貓領道林壑趣路祭淪洄買撲麥舟之贈帽子眠牛冥色内容提要臬台盤盂旗幅戚意仍孫山國殊途同歸梳文栉字送尾堂參駝囊望秩嘯侶命俦銷子謝老亵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