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時三品以上之官皆列畫戟于門,以為儀飾。後泛稱顯貴之家。 唐 牡牧 《酬許十三秀才兼依來韻》:“憑君把卷侵寒燭,麗句時傳畫戟門。” 宋 陸遊 《郡齋偶書》詩之三:“江堕清笳月,霜嚴畫戟門。” 明 陳子龍 《策勳府行》:“五等重開畫戟門,千秋遍視丹書字。”
“畫戟門”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官制及門第等級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畫戟門”指唐代三品及以上官員在門前陳列畫戟作為儀仗裝飾,後成為顯貴之家的代稱。這裡的“畫戟”是一種帶有彩繪裝飾的戟,既是兵器也是禮儀用具,陳列于門前象征地位與權威。
該詞常出現在詩詞中,例如:
“畫戟門”一詞融合了唐代官制、禮儀文化及門第觀念,既是曆史制度的縮影,也是文學中彰顯權貴的意象。如需更多詩詞例證,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完整内容。
《畫戟門》是一個成語,意為用畫筆描繪一座宏偉的城門,比喻人物或景物的形象非常生動逼真。
《畫戟門》這個成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一是“畫”字的“田”部,二是“戟”字的“戈”部。根據部首的劃分,可以得出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畫戟門》一詞源于唐代杜甫的《絕句·秋宵月》:“月照城頭烏半飛,畫戟門前看數圍。”這裡的畫戟門指的是城門前立着的畫有戟狀的門柱。
由于繁體字與簡體字基本相同,因此《畫戟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而《畫戟門》在古代的寫法為“畫戟門”。
他的繪畫技巧爐火純青,每幅畫作都如同《畫戟門》一般栩栩如生。
組詞:畫境、畫卷、畫意、畫棟、畫框、畫幅
近義詞:栩栩如生、栩栩欲活、逼真生動
反義詞:模糊不清、生硬籠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