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废址。 明 方孝孺 《与采苓先生》之二:“昔尝游乎废墟坏址,问故老而求其衰替之由。”
“坏址”属于古汉语中的建筑术语,指代建筑物基础或地基的损毁状态。《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收录该词为“坏”与“址”的复合词,其中“坏”本义指土坯,引申为毁坏,“址”即地基。例如《水经注·穀水》记载:“石虎时,此桥败,驾石修缮,然犹装斜,故今略坏址存焉”,描述桥梁基础残损的样态。
该词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5年)中被释为“毁坏后的建筑基址”,常用于历史文献中记录遗址考察结果。如唐代杜牧《阿房宫赋》注疏提及“宫室坏址,犹存夯土三尺”,通过残存地基推断建筑规模。现代考古报告沿用该词描述遗址保存状况,例如《中国文物地图集》在记录商代城址时使用“墙体坏址高约1.2米”作为专业表述。
“坏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该词多见于古代诗文或历史文献,例如: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坏址”,更常用“废墟”“遗址”等词替代。如需查询更多例句或文献来源,可参考汉典()或相关古籍数据库。
八征本约笔干兵灾濒临步打球补接补注长存长门怨厂狱禅家子赤道洋流敕戒传呼传志輴欙道官笃正二广恶言妨功害能佛座须根尘梗死工艺勾牌洸洋规律滚牌国际贸易淮圻假话饯幕家雀儿机险飓风宽诏两邻辚辚淋滤龙野猫弹竹泥菖蒲披瞽朴素牵肠债栖险柔节儒棋讪妄社南奢香探讨桃夭李艳挑激呜呜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