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的意思、北美洲的詳細解釋
北美洲的解釋
全稱“北亞美利加洲”。在西半球的北半部,東臨大西洋,西濱太平洋,北瀕北冰洋。面積2435萬平方千米,人口422億。地形呈三大縱列帶,西部為高峻山系,中部為廣大平原,東部為低緩高地。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複雜多樣。自然資源豐富。大部分居民為歐洲移民的後裔,其餘為黑種人和印第安人、因紐特人等。共有三十七個國家和地區。
詞語分解
- 北的解釋 北 ě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後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國
- 美洲的解釋 全稱亞美利加洲。東臨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隔德雷克海峽同南極洲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鄰近許多島嶼組成,一般以巴拿馬運河作為南美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總面積餘萬平方公裡。人口.億年
專業解析
北美洲是地球七大洲之一,位于西半球北部,其名稱源于意大利探險家亞美利亞斯·維斯普奇(Americas)的拉丁化形式,後與南美洲共同構成“亞美利加洲”。以下從漢語詞典及地理文化角度詳細闡釋其含義: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北美洲”指西半球北部的大陸,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與南美洲為界。其名稱在漢語中屬專有地理名詞,強調其作為獨立大陸單元的屬性。
二、核心地理特征
- 範圍與構成
包含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等23個國家及格陵蘭島等屬地,總面積約2422萬平方公裡,為世界第三大洲。
- 自然地貌
縱貫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含落基山脈)、中部大平原、東部阿巴拉契亞山脈構成主體地形,五大湖群為全球最大淡水水域。
三、人文與曆史内涵
- 原住民族:印第安人與因紐特人為最早居民,其文化遺存(如瑪雅、阿茲特克文明)屬重要曆史遺産。
- 殖民與移民:16世紀後歐洲殖民擴張及近代移民潮,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特征,英語、西班牙語為主要語言。
四、區域地位與經濟影響
作為全球經濟高度發達地區,北美洲以科技創新(矽谷)、金融中心(紐約)及資源輸出(加拿大能源)著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進一步強化區域協作。
總結
北美洲既是地理實體,亦承載殖民史、多元文化及現代文明象征意義。其定義融合自然疆界、政治版圖與文化認同,在漢語語境中固定指代西半球北端大陸及附屬島嶼。
網絡擴展解釋
北美洲(North America),全稱北亞美利加洲,是位于西半球北部的大陸。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綜合解釋:
一、地理位置與範圍
- 半球位置:西半球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與南美洲分界。
- 經緯度:約北緯25°至85°,西經20°至180°,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但以溫帶氣候為主。
- 面積:約2422.8萬平方公裡(含島嶼),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6.2%,為世界第三大洲。
二、國家與地區
- 主要國家:包括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等23個獨立國家,以及格陵蘭島(丹麥)、波多黎各(美國)等12個地區。
- 人口:約3.7億至4.4億(不同統計年份),以歐洲移民後裔為主,其次是黑人、原住民等。
三、自然地理特征
- 地形:呈三大縱列帶分布:
- 西部高山區:落基山脈、海岸山脈等;
- 中部大平原;
- 東部低緩高地(如阿巴拉契亞山脈)。
- 氣候:複雜多樣,中部平原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為寒帶氣候,南部有熱帶氣候區。
- 自然資源:森林覆蓋率較高,礦産資源豐富(如石油、煤炭),可耕地和草原廣闊。
四、經濟與文化
- 經濟地位:全球經濟第二發達大洲,美國為最大經濟體,加拿大、墨西哥緊隨其後。
- 語言:通用英語,部分地區使用西班牙語、法語及原住民語言。
- 發展差異:除美國、加拿大為發達國家外,其餘多為發展中國家。
五、其他關鍵信息
- 交通:世界交通最發達的大陸之一,擁有密集的航空、鐵路和公路網絡。
- 地緣意義: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中具有重要影響力。
如需更詳細的國家列表或地理數據,可參考、7、10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百啭傍絶薄身北嶽區菜青慘痛産門城角抽繹打泡雕腳佛子撫拭覆族格納詭籍後爹歡駭剪發被褐叫噉禁邸淨盡刊啓快速闚視牢辭醨酒冒牌貨門診部木柹内侵甯盈蜱醢劈礰千倉萬箱橋市清浏憩休驅驟瑞物儒流沙嗄上農夫石島守晩黍穗天鵝絨天開眼天下脊痛悼退旅進旅土木身圖説凸凸翫兵違材下蛋狎語楔形文字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