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汉书·张安世传》:“上行幸 河东 ,尝亡书三篋,詔问莫能知,唯 安世 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后指亡失的书籍。 清 宋荦 《<唐百家诗选>序一》:“及梓成,果大行於时,宝爱之者,比于吉光片羽,莫不思復得 河东 三篋,以覩其全焉。”
河东三箧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博闻强记或学识渊博,尤其强调对典籍文献的精熟掌握。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该成语典出《汉书·张安世传》。汉武帝时,学者张安世因记忆力超群,能完整背诵宫中意外焚毁的“河东三箧”(三箱藏书)的内容,助朝廷复原典籍。故“河东”指藏书之地,“三箧”代指大量文献,合称喻指失而复得的珍贵知识或深厚的学识积累。
后引申为形容人读书广博、记忆力卓越。如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河东三箧忆遒人”,即借典赞人博学。
亦用于描述散佚文献重新被发现或复原,如梁启超称敦煌遗书重现是“河东三箧之厄而再显”。
释为:“喻指丰富的藏书或博闻强记。”强调其典故性与文化内涵。
注解:“指亡佚后复得的书籍,亦用以称人博闻强识。”
归为“典故类成语”,释义侧重“博学多识”的引申义。
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必具河东三箧之富,而后可以论诗。”
——此处强调需深厚积累方可评鉴诗文。
参考文献来源
“河东三箧”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é dōng sān qiè,其核心含义是亡失的书籍,常用来代指遗失的文献或典籍。
来源典故
该成语出自《汉书·张安世传》。汉武帝巡幸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时,曾丢失三箱书籍(“箧”即箱子),群臣无人知晓内容,唯有张安世能完整复述。后来找回原书,校对后发现毫无遗漏。因此,“河东三箧”被用来形容遗失的书籍。
用法与延伸
相关辨析
与“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不同,此成语更强调书籍的亡失,而非仅存留部分。
该成语源自汉代史实,专指遗失的典籍,适用于文献研究、历史探讨等语境,具有明确的历史文化指向性。
白日衣绣白日贼包换不定方程长咏吃局传话炊具出人下出闲力辞严谊正村婆垫箱钱斗龙舟飞辔飞鹊镜纷纷偾军告实戈兵根菜类蔬菜觥筹交错鼓角虎皮宣监盟骄狂佳子弟饥惫集抄经构赍投救援鞫系课功梁雁领带茅菅缪卜尼龙袜炮口疲极起案前仇气象万千人云亦云软着陆山岫饰说黍谷水松鉥心刿目私诃国天元怗怗竦竦体己钱通天狐兔角牛翼嗢噦显验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