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pur on;urge forward;challenge] 馬鞭子,也指用鞭子趕馬
前有銜辔(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繩)之制(控制),後有鞭策之威。——《荀子·性惡》
(2) 比喻督促
願更加鞭策,以成遠大。——明· 歸有光《示廟中諸生》
(1).亦作“ 鞭筴 ”。馬鞭子。《禮記·曲禮上》:“乘路馬,必朝服,載鞭策,不敢授綏。”《莊子·馬蹄》:“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筴之威。” 成玄英 疏:“帶皮曰鞭,無皮曰筴,俱是馬杖也。” 唐 李白 《日出入行》:“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老殘遊記>自叙》:“馬與牛,終歲勤苦,食不過芻秣,與鞭策相終始,可謂辛苦矣。”
(2).鞭打。 宋 秦觀 《代工部文侍郎謝表》:“臣敢不鞭策駑蹇,淬礪鈍頑。”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白毫》:“又 濟寧 人某,充總河承舍,畜一驢,日行五百裡……二耳中有白毫各長五六寸,行駛則挺出。一日拔去,鞭策不得前矣。”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三幕:“﹝ 蔡文姬 ﹞與 趙四娘 同在逃難中,為胡兵所獲,受鞭策。”
(3).馭馬。《南史·柳仲禮傳》:“ 邵陵王 綸 亦鞭策軍門,每日必至,累刻移時, 仲禮 亦弗見也。”
(4).驅使;控制。 唐 李山甫 《又代孔明哭先祖》詩:“盡驅神鬼隨鞭策,全罩英雄入網羅。” 巴金 《寒夜》十三:“ 周主任 的表情和 吳科長 的眼光似乎在鞭策着他走向着‘死’。”
(5).督促;激勵。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下以嗜欲為鞭策,欲罷不能。” 宋 陸遊 《自勉》詩之二:“旦暮勤鞭策,塵埃痛洗湔。” 明 高攀龍 《答葉台山書》:“恨禀賦庸下,愈鞭策愈蹇躓不前。”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隻有受苦才能使大家更恨敵人,更愛國家。這是懲罰,也是鞭策。”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鞭策漢語 快速查詢。
鞭策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用鞭子抽打驅趕牲畜前進。其中“鞭”指皮制的驅馬工具,“策”原指竹制馬鞭(《說文解字》釋“策”為“馬箠也”),後泛指驅使牲畜的工具。例如:
“馭者以鞭策驅馬,使其奮蹄疾行。”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核心含義:比喻通過外部激勵或内在督促,促使自身或他人積極進取、不懈努力。強調以嚴格的方式激發行動力,隱含目标導向性。
用法特征:
定義:“鞭打策勵,比喻嚴格督促。”
示例:“要經常鞭策自己,努力學習。”
引宋·秦觀《代工部文》:“乘轅而濟,策勵其驽。” 印證“策”的驅策本義向精神激勵的轉化。
詞語 | 側重點 | 情感強度 | 使用場景 |
---|---|---|---|
鞭策 | 目标驅動的督促 | 較強 | 學業、事業進取 |
督促 | 常規性提醒 | 中性 | 日常任務監督 |
激勵 | 正面鼓舞 | 積極 | 激發潛能 |
驅使 | 強制性支配 | 含貶義 | 被動服從 |
“鞭策”的激勵義源于古代車馬文化。《禮記·曲禮》載“乘必以幾,策馬以銜”,體現工具與行為的關聯。唐宋時期文人将“鞭策”抽象化,如韓愈《馬說》“策之不以其道”,暗喻人才需合理引導,奠定其現代語義基礎。
來源:《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華書局)
本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并溯源至先秦文獻及唐宋詩文用例,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文化深度。
“鞭策”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用鞭子抽打驅趕,引申為通過激勵、督促使人進步或保持努力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字面指用鞭子抽打(如驅趕馬匹),比喻通過外在或内在的壓力、激勵,促使自己或他人不斷前進。例如:“老師的話一直鞭策着我努力學習”。
詞源與演變
源自古代用鞭子驅趕牲畜的行為,後抽象化為精神層面的激勵。強調“持續推動”,帶有緊迫感和目标導向性。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情感色彩
多為褒義,表示積極推動,但若過度使用可能隱含壓力感。例如:“被名利鞭策的一生”可能暗含負面評價。
例句補充
這個詞強調“行動力”,常用于正式或激勵性語境,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情感傾向。
哺糜餐雲卧石常備軍朝岚觸忌春鷰東坡羹獨專萼緑華恩數翻弄繁育風行福祉跟馬關門節國訃駭異黃壇麾纛灰焚揮翰牋修假日景象盡早今朝沮壞鈞冶刳木勞動改造龍火鹵鹼輪舶羅布麻茫浪帽鏡秘記木芙蓉南蠻排調聘納硗磝秦蘅缺限傷犯上戊少安無躁適庶舒急爍石流金台尚稊米涕泗交頤萎餧衛翼溫書相逢恨晚顯色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