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鹽的意思、苦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鹽的解釋

粒狀鹽,粗鹽。《周禮·天官·鹽人》:“祭祀,共其苦鹽散鹽。” 賈公彥 疏:“苦當為盬,盬謂出於鹽池,今之顆鹽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苦鹽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化學知識進行解讀。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典籍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字面語義解析

  1. 味苦的鹽類物質

    指天然形成的、帶有明顯苦澀味的鹽。古代文獻中常特指未經精煉的粗鹽或特定礦物鹽,如硝鹽(主要成分為硫酸鈉)或含鎂鹽較高的鹽鹵。其苦澀味源于雜質成分,如《周禮·天官·鹽人》鄭玄注提及"苦鹽"即"鹽之不饴者",指未經加工提純的天然鹽。

  2. 中藥學中的礦物藥

    在《本草綱目》等典籍中,"苦鹽"作為"戎鹽"的别稱出現,指産于西北地區的青紫色岩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李時珍載其"味鹹微苦,性寒",具有涼血解毒功效。現代礦物學證實其苦澀味與所含鈣、鎂等雜質有關。

二、古籍文獻佐證

現代科學釋義

從化學角度,苦鹽的苦澀味主要源于兩類物質:

  1. 硫酸鹽雜質:如硫酸鎂(瀉鹽)、硫酸鈣等,易溶于水産生苦味
  2. 堿性物質:如碳酸鎂、氧化鎂等,水解後産生氫氧化鎂沉澱及苦澀感

    $$ ce{Mg^{2+} + 2H2O <=> Mg(OH)2 v + 2H+} $$

    該特性在現代制鹽工藝中已通過精煉去除,故市售食鹽無苦味。

古籍來源:本文釋義綜合參考《周禮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等權威文獻,相關化學機制依據《無機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鹽類水解理論。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苦鹽”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苦鹽”指顆粒狀的粗鹽,屬于未經精細加工的自然鹽形态。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鹽人》中的記載:“祭祀,共其苦鹽散鹽。”

二、文獻依據

  1. 《周禮》注解:東漢經學家賈公彥在注疏中提到,“苦”通“盬”(gǔ),指直接從鹽池中提取的天然顆粒鹽(顆鹽)。這類鹽因未提純而帶有苦澀味,故稱“苦鹽”。
  2. 古代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等莊重場合,與精細的“散鹽”并列使用。

三、其他解釋

現代部分資料提到,“苦鹽”可能指七水硫酸鎂(MgSO₄·7H₂O),因其味苦且呈結晶顆粒狀得名,常用于醫藥或工業領域。但此說法多見于非權威性來源,需謹慎參考。

總結

“苦鹽”的核心詞義為粗顆粒鹽,其苦澀特性源于古代制鹽工藝的局限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及漢代注疏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貨敗醬白日做夢鮑參軍怅怅宸曜鉏剗從馬直翠麟忖想蹈蹂頂門針短垣自逾惰慢繁雲岡岩功績公谒軌蹈豪缣浩氣蒿丘鴻都買第紅飛鼠鴻流候塢懷歸幻滅昏耄戟帶客裡倥怱醴酪領意鹵掠茅苫門舊棉紅蜘蛛撚梢子耆耇傾霣齊辔佉倉人命關天人緣兒聖鑒失饑太陽騰步腯肥推言萬變不離其宗玩寇烏布帳吳好山閑疏鮮紫绡绮戲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