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指苦难的遭遇。《大集经》卷十九:“能悟众生,善作诸行,能乾苦河。” 隋 彦琮 《通极论》:“吾少长 山 东,尚 素王 之雅业;晚游 关 右,慕 黄 老 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犹沦火宅。”《花城》1981年第6期:“ 曾蔷玫 同志饮干了失去母爱的苦河,吐出了爱的清泉。”
根据多部词典及佛教经典释义,“苦河”一词的核心含义如下:
一、佛教本源 佛教术语,比喻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经历的苦难与劫难。如《大集经》卷十九提到“能乾苦河”,指通过修行消除苦难的智慧。隋代彦琮《通极论》用“未越苦河”形容未脱离世俗痛苦的状态。
二、现代语义扩展 现泛指人生中遭遇的艰难处境,如疾病、贫困、情感挫折等持续性的困苦,类似“苦难长河”的具象化表达。例句:“他饮尽失去亲人的苦河,重获生活勇气。”(《花城》1981年用例)
三、反义词对比 与“乐园”“极乐”等象征解脱或幸福的状态形成对比,突显困厄未消的境遇。
使用注意: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哲理性表述,日常口语中较少出现。若需查询更多佛教典故,可参考《大集经》等经典文献。
《苦河》是一个指代性词语,用来形容极度悲伤和痛苦的情境或境地。它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经历的困难、世界上的不公正,或者是一种社会或情感的压力。苦河的意义与悲伤、绝望和痛苦紧密相关,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心理上或情感上的困难。
《苦河》是由“艹”和“河”两个部首组成的。艹是汉字的草字头部首,表示与植物、草地等相关的意义。河是水河的意思,表示与水相关的意义。它的总笔画数为11。
《苦河》一词源于古代汉字,一般认为它是由悲苦之情联想成河流的样子,形成的意象与用法。在繁体中,苦河的写法与简体相同。
在古代汉字中,苦河的形态可能与现代不同。然而,准确的古代写法难以确定,因为汉字形态在历史上有所演变。但根据古代文献和铭文,可以研究到苦河在古代常被用作隐喻手法,以表达人们的困难和悲伤。
1. 他深陷苦河中,找不到希望的出口。
2. 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她终于走出了那片苦河。
3. 整个国家陷入了苦河,人民急需政府的援助。
组词:苦涩、苦恼、河流、苦境
近义词:悲伤、绝望、苦难
反义词:快乐、幸福、舒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