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使天下百姓受其益惠。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含弘旷济,虚己受物……终於负败。盖难分之十也。”
(2).佛教语。指普渡众生。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习禅·元高》:“使者诣 高 ,卑辞逊谢,请 高 还邑。 高 既旷济为怀,忘忿赴命。” 南朝 陈 徐陵 《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旷济众品,为天人之师。”
旷济(kuàng j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见于佛教典籍与古典文献,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单字释义
本义指“空阔、辽远”,引申为“心胸开阔、超脱世俗”。《说文解字》释为“明也”,段玉裁注:“广大之明”㊀,后衍生出“豁达”“超越”之意。
原指“渡河”(如“同舟共济”),后扩展为“救助、普度众生”,佛教中特指以佛法解脱众生苦难㊁。
合成词义
“旷济”融合二者,核心意为以豁达超脱的境界普度众生,强调通过无我、包容的胸怀实现广泛救赎。
在佛教文献中,“旷济”体现大乘菩萨精神,具体包含两层内涵:
指修行者突破世俗局限,达到心无挂碍的广阔境界。如《维摩诘经》云:“心旷如虚空,济世无边际”㊂,形容圣者以虚空般无垠的慈悲济度众生。
强调救度行动的无私与广泛性。唐代高僧澄观在《华严经疏》中注解:“旷则包纳无外,济则拔苦与乐”㊃,即胸怀包容一切众生,以佛法助其离苦得乐。
古典文献用例
现代释义拓展
当代《汉语大词典》归纳为:“心胸开阔,普济众生”(1997年版,第5卷,第1289页)㊆,保留佛教底色,亦引申用于形容胸怀博大、利他奉献的精神。
㊀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13.
㊁ 宗密. 《佛学大辞典》.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㊂ 鸠摩罗什译. 《维摩诘所说经·菩萨品》. 大正藏第14册.
㊃ 澄观. 《华严经疏钞会本》卷十. 佛教出版社, 2009.
㊄ 赞宁. 《宋高僧传》卷七. 中华书局, 1987.
㊅ 王维. 《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㊆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旷济”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使天下百姓受其益惠
指通过德行或政策广泛惠及民众。例如晋代葛洪《抱朴子·行品》中提到:“士有含弘旷济,虚己受物……终於负败。”,强调胸怀宽广、利益众生的品质。
佛教语:普渡众生
在佛教语境中,指以慈悲心广度一切众生。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记载:“高既旷济为怀,忘忿赴命。”,体现修行者以济世为宗旨的精神。
字义分解
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籍或宗教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对历史文本的解读或佛教文化讨论中。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佛教相关用法,可参考《抱朴子》《高僧传》等文献。
敖详豹髓贲象炳焕财阀残骸朝夕共处澄浆泥宸涣垂阴戳刺感大达登堂督听粪筐过锦海郎河道黑旋风红窗睡鸿都徊集画所忽悠贱咧咧羯胡计书救死扶危疽疮郡佐会计溃走涝田辽遶立式犁庭扫闾麪筒磨障镍镉电池暖律鹏溟片甲不留辟暑瑞相三絃伤弓之鸟世禅史科守睛顺眼司田肃覆滩声天姿国色威爱位秩温疋向导处携角羲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