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隊駐地。《史記·蕭相國世家》:“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四》:“ 廣 請尉俱至軍所而斬之。” 宋 洪邁 《容齋隨筆·李宓伐南诏》:“時募兵擊 南詔 ,人莫肯應募, 國忠 遣禦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
“軍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字面由“軍”(指代軍隊、軍事)和“所”(場所、機構)構成,指代軍隊駐紮或管理的場所,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漢書·李廣傳》中“置軍所于邊塞”,即指駐軍營地。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或軍事研究領域。
曆史演變與功能
唐代以前,“軍所”多指屯兵要塞,如《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各州設軍所,掌防務”;宋元時期擴展為兼具行政與軍事職能的機構,負責戶籍、賦稅等事務。明代衛所制度中,“所”為基層單位,如“千戶所”隸屬“衛”。
應用場景與相關詞彙
現代常見于軍事史研究及地名遺存,如湖北“軍所灣”、甘肅“軍所堡”。近義詞包括“軍營”“衛所”,區别在于“衛所”特指明清制度,而“軍所”涵蓋更廣的曆史時期。
參考資料:
“軍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軍隊駐地或軍營,常見于曆史文獻和軍事語境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軍所”指軍隊駐紮的場所或營地,強調軍事活動的空間屬性。例如《漢書·蕭何傳》提到“悉詣軍所”,即讓相關人員前往軍營報到。宋代洪邁的《容齋隨筆》也記載了“連枷送詣軍所”,描述将人員押送至軍營的情景。
曆史典籍
現代用法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學創作,如“我軍所向披靡”“日軍燒殺搶掠”等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或通過權威詞典(如漢典)查詢。
敗局暴白飽經風霜表舅蔡文姬藏傳佛教刬剃成敗得失瞠愕崇論闳議傳觞賜斧钺翠瓊袋鼠單宗方塊字反問風逸負步剛毅木讷幹烈高級語言刮絶故曲瞽妄黑帖虎戟降紅解兵釋甲雞内金金鈚九龍殿巨型零栗臨危制變鸾吟鳳唱螺黛率德冒頭麽那彌淪謀差偶或漂厲評決潛藴起鼓驅略容蓋肉鞍睿氣聖姑什麼的史臣疏服歲夕天賜之福蹄閒三尋通急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