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ss from mouth to mouth] 指口頭傳授
口說耳聽,遞相傳授。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後世。”
“口耳相傳”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通過口頭講述和聽覺接收的方式傳遞信息或文化。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不依賴文字記錄,僅通過口述和聆聽進行代際或群體間的知識、技能、文化傳承。例如古代武術、醫學秘方的傳授。
出處與權威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後世。”,說明其用于描述早期文化傳播方式。
語法與用法
近義詞與辨析
曆史意義與現代延伸
古代因文字普及率低,許多文明成果依賴口耳相傳保存,但易因戰亂、傳承中斷而失傳。現代語境中,也用于形容口碑傳播的品牌效應(如老字號店鋪)。
《口耳相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口碑相傳的方式傳播信息或傳承文化。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口和耳。
《口耳相傳》的第一個字是“口”,它的部首是口,總共有3個筆畫。第二個字是“耳”,它的部首是耳,并且有6個筆畫。最後一個字是“相”,它的部首是目,有9個筆畫。
《口耳相傳》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是指項羽把劉邦的诏令可悲耳傳給群衆。後來,這個成語逐漸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用來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重要信息的傳播。
《口耳相傳》的繁體字形式為「口耳相傳」。
《口耳相傳》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沒有什麼變化,它的字形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
1. 這個故事是通過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
2. 他們通過口耳相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所有人。
相關的組詞有:口述、傳承、傳授、流傳、傳統。
相關的近義詞有:口頭傳說、口口相傳。
相關的反義詞有:寫入史冊、文字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