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头的意思、科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头的解释

(1).谓不戴冠帽,裸露头髻。《战国策·韩策一》:“ 秦 带甲百餘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鲍彪 注:“科头,不著兜鍪。”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此盖左袵之所为,非诸夏之快事也。”《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 布 将 河内 郝萌 夜攻 布 , 布 科头袒衣,走诣都督 高顺 营。” 胡三省 注:“科头,不冠露髻也。今 江 东人犹谓露髻为科头。”《老残游记》第九回:“着了一件深蓝布百衲大棉袄,科头,不束带,亦不着马褂。”

(2).古代教坊歌乐分部分科,其头目称为“科头”。亦以称歌伎乐工。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其日,状元与同年相见后,便请一人为録事,其餘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之类,咸以其日辟之。主乐两人,一人主饮妓。放榜后,大科头两人(第一部),常詰旦至期集院,常宴则小科头主张,大宴则大科头,纵无宴席,科头亦逐日请给茶钱。”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秦中岁时记》云:期集谢恩了……便於亭子小宴,召小科头同乐,至暮而散。”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科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1. 基本释义
    指不戴冠帽或头盔,露出头髻的状态。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战士、隐士或洒脱之人的形象。

    • 文献例证:
      《战国策·韩策一》提到秦国士兵“跿跔科头,贯颐奋戟”,鲍彪注“科头,不著兜鍪(头盔)”;
      《资治通鉴》记载吕布“科头袒衣”,胡三省注“科头,不冠露髻”。
  2. 文化背景
    古代士人注重冠带礼仪,“科头”常被视为不拘礼节的象征,如隐士或狂士的装束。《老残游记》中描述人物“科头,不束带”,即体现其洒脱。


二、古代教坊中的头目或乐工

  1. 职业释义
    唐代教坊将歌乐分为不同科目,各科负责人称为“科头”,后也泛指乐工、歌伎。
    • 文献例证:
      五代《唐摭言》记载,科举放榜后宴席由“大科头”“小科头”主持,负责乐舞安排。

造句示例(来自文献)


补充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和权威词典的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战国策》《抱朴子》《唐摭言》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科头

《科头》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头顶上的顶骨。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禾”部和“页”部,总计有11个笔画。

“禾”部在这个字中作为声旁,表示它的音讯,同时也是它的本义,表示植物的一种,通常用来描述稻谷、麦子等谷类作物。而“页”部则是形旁,也是指头部的意思。将两个部首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科头”这个字,并且通过音旁“禾”的发音,来表示头部。

《科头》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写法。在古时候,这个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从右往左写,首先是“页”部,再接着是“禾”部。然而,现代汉字的写法已经改变,将两个部首的顺序交换了。这种变化是汉字发展的结果,也是为了方便书写和印刷。

繁体中文中,将《科头》转化为繁体字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依然是由禾部和页部组成。只是外形稍微有所不同,笔画的书写顺序可能也会有所变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科头》这个词语的例句:

1. 他的头顶受到重物的重击,导致科头骨受伤。

2. 医生建议戴着安全帽,以保护科头免受外界的伤害。

除了“科头”之外,还可以组成其他相关词语,如“脑科头”(指大脑),或与其他词语组成成语,如“精神科头”(形容人头脑聪明)。

近义词可以有“头顶”、“髻骨”等。

目前我没有找到与《科头》有直接反义关系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