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头的意思、科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头的解释

(1).谓不戴冠帽,裸露头髻。《战国策·韩策一》:“ 秦 带甲百餘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鲍彪 注:“科头,不著兜鍪。”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或乱项科头,或裸袒蹲夷……此盖左袵之所为,非诸夏之快事也。”《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 布 将 河内 郝萌 夜攻 布 , 布 科头袒衣,走诣都督 高顺 营。” 胡三省 注:“科头,不冠露髻也。今 江 东人犹谓露髻为科头。”《老残游记》第九回:“着了一件深蓝布百衲大棉袄,科头,不束带,亦不着马褂。”

(2).古代教坊歌乐分部分科,其头目称为“科头”。亦以称歌伎乐工。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其日,状元与同年相见后,便请一人为録事,其餘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之类,咸以其日辟之。主乐两人,一人主饮妓。放榜后,大科头两人(第一部),常詰旦至期集院,常宴则小科头主张,大宴则大科头,纵无宴席,科头亦逐日请给茶钱。”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秦中岁时记》云:期集谢恩了……便於亭子小宴,召小科头同乐,至暮而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或特定语境中。其核心含义及权威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不戴冠帽,裸露发髻

    指古人束发但不戴冠帽或头巾的状态,体现简朴、闲散或狂放不羁的形象。

    例证:

    《史记·张仪列传》载秦人“科头箕踞”,司马贞索隐:“科头,谓不著兜鍪入敌。”

    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2. 光头、秃头(方言引申义)

    部分地区方言中引申指未蓄发的光头,但此用法较少见且非主流。需注意语境区分。


二、文化内涵与使用场景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科头”释义(注:链接为词典官网示例,实际引用需确认有效后替换)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收录“科头”词条,强调其“不戴冠”的本义及文献用例。

  3.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释义侧重古义,注明“科”通“裸”,表“裸露”之意。


四、注意事项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链接稳定性有限,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出版社纸质或官方电子词典。如链接失效,请以《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纸质来源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科头”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1. 基本释义
    指不戴冠帽或头盔,露出头髻的状态。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多用于描述战士、隐士或洒脱之人的形象。

    • 文献例证:
      《战国策·韩策一》提到秦国士兵“跿跔科头,贯颐奋戟”,鲍彪注“科头,不著兜鍪(头盔)”;
      《资治通鉴》记载吕布“科头袒衣”,胡三省注“科头,不冠露髻”。
  2. 文化背景
    古代士人注重冠带礼仪,“科头”常被视为不拘礼节的象征,如隐士或狂士的装束。《老残游记》中描述人物“科头,不束带”,即体现其洒脱。


二、古代教坊中的头目或乐工

  1. 职业释义
    唐代教坊将歌乐分为不同科目,各科负责人称为“科头”,后也泛指乐工、歌伎。
    • 文献例证:
      五代《唐摭言》记载,科举放榜后宴席由“大科头”“小科头”主持,负责乐舞安排。

造句示例(来自文献)


补充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文献和权威词典的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战国策》《抱朴子》《唐摭言》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拔萃薄馔巴西暖流北貉便民憋古不知人间有羞耻事仓卒主人厕迹缠挽超补创疤得辠东吴招亲,弄假成真断扑覆被虙羲扶舆高曾灌丛赫烈昏赖见梗姜夔降世减勒贱气家散人亡嵥峙沮懈伉倨刻足适屦魁渠粮栈连裙淩迸凌波军里势眉图曚昽妙香鸟聚盘硬碰头礼贫气破费气满志骄柔鱼山谷设辩释滞司傅私士铁壁铁杆停属兔客土专家吻创綫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