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期舉事。《列子·湯問》:“ 管仲 勉 齊桓公 ,因遊 遼口 ,俱之其國,幾剋舉。”
“克舉”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析:
核心含義為“限期舉事”,指在規定期限内完成特定事務或行動。該解釋源自《列子·湯問》的記載:“管仲勉齊桓公,因遊遼口,俱之其國,幾剋舉。”,體現了古代文獻中對時間限制與行動效率的要求。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出其引申義為“克制欲望、克服困難”。這一解讀可能源自“克”字常見的“克制”“攻克”之義,以及“舉”字“承擔”的延伸含義,但需注意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屬于現代語境下的擴展理解。
字義拆分:
使用場景:
建議:若需嚴謹使用該詞,建議優先采用“限期舉事”的古典釋義,并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涉及現代引申義。對詞義演變感興趣者,可查閱《列子》等古籍及權威詞典(如、5、9)。
克舉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克制、限制、壓抑。它表示克制自己的欲望、情感或行為,以追求道德、節制或更高的目标。
克舉的部首是丿(piě),拆分後的筆畫是5畫。它的結構是由左邊的“克”和右邊的“舉”組成。
克舉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其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是指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言行,以達到克制、限制自己的目的。
克舉的繁體寫法是「剋舉」。
在古代,克舉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克的古文寫法可以是「兇」,舉的古文寫法可以是「舉」。
1. 他克舉自己的欲望,保持清醒的頭腦。
2. 她總是能克舉自己的情感,不讓情緒影響決策。
3. 在練習中,他克舉自己的身體,保持正确的動作。
克己、克制、克服、克扣、克星
抑制、壓抑、控制、節制、克制
放任、放縱、不克舉、不受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