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亢阳的意思、亢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亢阳的解释

(1).盛极之阳气。《易·乾》“上九,亢龙有悔” 唐 孔颖达 疏:“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明史·陆树德传》:“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

(2).形容人君骄横寡恩。 汉 王充 《论衡·明雩》:“湛之时,人君未必沉溺也;旱之时,未必亢阳也。人君为政,前后若一。然而一湛一旱,时气也。”《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频年枯旱,亢阳之应也。”

(3).指旱灾。 三国 魏 曹植 《诰咎文》:“亢阳害苗。”《周书·于翼传》:“旧俗,每逢亢阳,祷 白兆山 祈雨。” 宋 司马光 《苦雨》诗:“今春忧亢阳,引领望云族。”

(4).中医谓阴虚而致阳气偏盛的病理现象。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摄生》:“肝肾虚与阴虚而补以参,庸有济乎?岂但无济,亢阳不更煎鑠乎?”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亢阳”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

1.盛极之阳气

指阳气过于旺盛的状态,常与自然现象或哲学概念相关。例如《易经·乾卦》中“亢龙有悔”被唐代孔颖达解释为“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明代《明史》也提到“仲夏亢阳月”,强调阳气极盛时需谨慎起居。


2.形容人君骄横寡恩

用于描述君主性格刚愎、苛待臣民。汉代王充《论衡》指出,旱灾未必因君主“亢阳”(暴政),但后世常以此词暗喻统治者失德。三国时期《吴志》更直接将“亢阳”与天灾关联,暗示君主行为引发灾异。


3.指代旱灾

古代文献中常以“亢阳”表示干旱。如三国曹植《诰咎文》提到“亢阳害苗”,《周书》记载民间遇旱灾时“祷白兆山祈雨”。此用法强调自然现象的极端性,与阴阳失衡相关。


4.中医病理概念

指阴虚导致阳气过盛的病症,如肝阳上亢、肾阴虚火旺等。中医认为,阴液不足时阳气无法制约,引发头晕、易怒等症状。需通过滋阴降火调理。


综合解析

“亢阳”的释义涵盖自然、政治、医学领域,核心均围绕“过度”与“失衡”。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如哲学讨论、历史评价或中医诊断等场景。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亢阳

亢阳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亢和阳两个字组成。亢字的部首是乙,共三画;阳字的部首是日,共三画。

亢字的拆分部首是口,从口的左侧开始写垂直的一撇,再画一个向右的斜折线,最后写一个向下的竖线。阳字的拆分部首是曰,从曰的左侧开始写一个向右的斜折线,再画一个向上的竖线。

亢阳这个词源于《书经·佚书》《雅序》:“亢者,进也。”意指前进、进取之意。在医学中也有表示人体阳气过盛、失衡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亢字和阳字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在亢阳这个词中,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现代汉字写法相同。

例句:

他充满了亢阳之气,总是充满活力。

组词:

亢奋(形容极度兴奋)

阳光(太阳的光辉)

近义词:

旺盛(形容充足、充盈)

热情(形容热烈、积极)

反义词:

亢阴(指体内阳气不足)

消炎(指炎热的病症得到缓解)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