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盛极之阳气。《易·乾》“上九,亢龙有悔” 唐 孔颖达 疏:“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明史·陆树德传》:“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
(2).形容人君骄横寡恩。 汉 王充 《论衡·明雩》:“湛之时,人君未必沉溺也;旱之时,未必亢阳也。人君为政,前后若一。然而一湛一旱,时气也。”《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频年枯旱,亢阳之应也。”
(3).指旱灾。 三国 魏 曹植 《诰咎文》:“亢阳害苗。”《周书·于翼传》:“旧俗,每逢亢阳,祷 白兆山 祈雨。” 宋 司马光 《苦雨》诗:“今春忧亢阳,引领望云族。”
(4).中医谓阴虚而致阳气偏盛的病理现象。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摄生》:“肝肾虚与阴虚而补以参,庸有济乎?岂但无济,亢阳不更煎鑠乎?”
“亢阳”的汉语词典释义
“亢阳”为汉语复合词,包含“亢”与“阳”的联合语义,在传统语境中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阳气过盛,阴阳失衡
源于古代哲学与中医理论,指阳气过于旺盛而压制阴气,导致自然或人体失衡。例如《周易·乾卦》中以“亢龙有悔”喻事物发展至极盛后的衰败趋势,引申为极端状态下的负面后果。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亦提及“亢阳”为病机,如外感热邪或内火炽盛引发的发热、烦躁等症状。
刚烈不屈的性格特质
在文学与历史文献中,“亢阳”可形容人刚强、耿直的性格。如《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性亢阳,不阿权贵”,强调其正直不阿的品性。此用法多含褒义,体现对气节的推崇。
引用参考:
“亢阳”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类:
指阳气过于旺盛的状态,常与自然现象或哲学概念相关。例如《易经·乾卦》中“亢龙有悔”被唐代孔颖达解释为“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明代《明史》也提到“仲夏亢阳月”,强调阳气极盛时需谨慎起居。
用于描述君主性格刚愎、苛待臣民。汉代王充《论衡》指出,旱灾未必因君主“亢阳”(暴政),但后世常以此词暗喻统治者失德。三国时期《吴志》更直接将“亢阳”与天灾关联,暗示君主行为引发灾异。
古代文献中常以“亢阳”表示干旱。如三国曹植《诰咎文》提到“亢阳害苗”,《周书》记载民间遇旱灾时“祷白兆山祈雨”。此用法强调自然现象的极端性,与阴阳失衡相关。
指阴虚导致阳气过盛的病症,如肝阳上亢、肾阴虚火旺等。中医认为,阴液不足时阳气无法制约,引发头晕、易怒等症状。需通过滋阴降火调理。
“亢阳”的释义涵盖自然、政治、医学领域,核心均围绕“过度”与“失衡”。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如哲学讨论、历史评价或中医诊断等场景。
保荐薄设设背乡离井颤钦钦筹议春谜初试锋芒除愈翠帟弹幕点闸东冲西突敦喻儿语风砚腐谈各司其事公平交易宫奇后拒黄嫩黄散皇协军介子京仓津脉恳求癞汉指头烂事疗养所丽席落籍逻辑电路靡贵悯伤墨帖鸟惊鱼散乞儿乘小车戚眷清醴庆仰轻邮穷追不舍起尸秋信全卦子荣干赛季赏觌升缺沈稳思次速効天文馆铁骑儿托荤帏室遐旷乡问喜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