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射者所着護臂。《漢書·酷吏傳·尹賞》:“雜舉 長安 中輕薄少年惡子,無市籍商販作務,而鮮衣兇服被鎧扞、持刀兵者,悉籍記之。”
“铠扞”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铠扞(拼音:kǎi hàn)指古代射箭者佩戴的護臂裝備,主要用于保護手臂在射箭時免受弓弦反彈的傷害。其名稱由“铠”(護甲)和“扞”(防護)組合而成,強調防護功能。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酷吏傳·尹賞》中的記載:“雜舉長安中輕薄少年惡子……鮮衣兇服被鎧扞、持刀兵者,悉籍記之。”
此處描述漢代長安城中對身着異服、佩戴護臂并攜帶兵器的不良少年的整治,側面反映“铠扞”在當時可能被特定群體用作彰顯身份的裝飾。
需注意以下兩點:
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及漢代兵械研究專著,并注意比對不同古籍注疏版本以确認細節。
《铠扞》是一個表示堅固、強固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物具備強大的防護能力或堅韌的抵禦力。
《铠扞》的拆分部首是金(jīn)和手(shǒu),總共有19個筆畫。
《铠扞》這個詞語源于古代漢語,起初用于形容戰争時士兵所穿的身體保護裝備,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堅固的意義。在繁體字中,這個詞字形為「鎧扞」。
古代漢字在不同曆朝曆代的書寫形式中存在一定差異。關于《铠扞》這個詞的古代漢字寫法多種多樣,有些寫法如「鎧關」、「鎧應」、「鎧甘」等。
1. 他穿着一件堅固的铠扞,似乎無敵于刀劍之下。
2. 這座城市擁有堅不可摧的铠扞,曆經數次戰争依然屹立不倒。
3. 面對困難,我們應該擁有内心的铠扞,勇敢地面對挑戰。
組詞:铠甲、铠裝、铠制
近義詞:堅固、強固、防護
反義詞:脆弱、薄弱、敏感
【别人正在浏覽】